當「雨傘」遇上情緒...... 怎麼辦?

如果你是家長

 

A. 為何子女跟我想法大不同?

B. 如何重新開始真誠對話? 


A. 為何子女跟我想法大不同?

雨傘運動已持續好一陣子,也帶來了無數兩代間的張力。這段日子兩代之間多次對話,大家卻像操不同語言那樣,完全溝通不了,不是激辯,便是冷戰,然後各走各路。子女是否不再重視自己了?很多父母感到心碎!為什麼溝通變得這麼難?首先,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場運動對兩代帶來什麼衝擊。
 

一. 成長背景迴異的兩代人擁抱不同價值觀

►父母成長於匱乏的年代,卻乘上了經濟起飛的列車,每人靠着自己抓着每個機遇向上爬,創造了一個個奮發自強的成功故事,建立了繁榮盛世的香江,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獅子山下奮鬥事蹟。

►支撐着這些向上流動的故事,是自力更生的信念、公平的制度和法治精神。

►當這一代人成為了父母,為免兒女要走自己那段艱苦的路,他們為子女奉上最好的資源,鋪排最好的道路,讓兒女能不斷在競爭中嬴在起跑線上。

►子女成長於富足的年代,父母的關注和充足的供應讓他們能作更高層次的追求。這一代的公民意識抬頭,他們關注社會公義的實踐,反思自己作為香港人的身份和定位,對本土有強烈認同感。

►他們挑戰法治和社會秩序,質疑上一代與政府達成的合約,提出基本法沒提及的公民提名等等,動搖了父母輩一手建立的引以為傲的繁榮穩定。

►平日在家不做家務、hea時間、打機作樂、沒學習動力的子女,卻自動自覺將佔領區打理得井井有條,還守望相助、凡物公用、自發學習…他們離開了上一代所設定好的競賽跑道,在另一處創造了新的社會秩序,將獅子山精神重新定義。

對於父母來說,這些都不是熟悉的子女面貌。這種不知會是什麼的新獅子山精神會動搖着上一代的核心價值、努力的成果甚至是可掌握的遊戲規則。
 

二. 六四陰霾下成長的一群

►父母是親歷八九民運血腥鎮壓的一代。催淚彈激發了大家對強權的恐懼,當中幾多人確信鎮壓會再次發生!

►我們大聲呼喚子女撤退,除了出於對子女的保護,也可能出於彌補當年我們沒法保護天安門廣場上年青人的愧疚,他們在清場時的哀號猶在耳邊。

►但這一代沒有我們所背負的傷痛,催淚彈投下了,卻更多人走到現場;警棍扑得頭破血流,戴了頭套又走到最前線,沒有後退!子女的安危實在令父母十分擔憂。

 

三. 博弈思想和理想主義

►面對佔領成為了僵局,面對不可知的危險,父母曾不斷出謀獻策勸說子女撤退,我們不斷向子女提出民意逆轉的憂慮、退場機制、不合作運動的宏觀策略等等…

►可是子女聽了,沒有反應,再說,走開了。懷抱着理想主義的年輕人不能接受博弈和謀略,亦不願接受領導,他們高呼「沒有人可代表我」,又認為:「對便是對、錯便是錯,為什麼要妥協?只要同伴仍堅持着,我們沒有撇下同伴的理由!」面對子女這份執着,父母只嘆無可奈何。


四. 承繼者們的成長任務

►大多數的父母,都會經歷青少年子女反抗自己的日子。成年人的生活,是不斷處於整合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狀態,而青少年卻是在追尋理想的起步。

►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成長任務,是逐漸脫離父母的蔭庇,尋求獨立自主,他們透過對上一代的價值觀和權威地位提出質疑,反思自己的定位,亦藉此開創歷史的新方向。

►雨傘運動突顯了年青人對成年人一貫的質疑。他們認為成年人往往是出爾反爾、講一套做一套的。有些成年人一方面教導分數不是最重要,子女盡力便可以了,另一方面卻因分數的得失變得神經兮兮;一方面高舉品格教育,另一方面卻欣賞機關算盡的精明;一方面對制度的不公感到怨憤,但行動上卻處處顯得無奈和妥協……

►當父母希望教導子女能有多角度思考,尤其需要考慮現實的情況時,這種不信任便常令青少年將父母拒諸門外,就算父母出動經濟封鎖、禁制令等,子女仍奔往同伴,追尋理想,令父母感到十分無奈和進退失據。

 

 

B. 如何重新開始真誠對話?


以真誠的對話打開矛盾的出路

一場雨傘運動,訴說兩代人的矛盾。這矛盾的涵蓋會是如此寬濶深遠,以致不是三言兩語或數回對話便可以化解得了。然而,一代人的成長任務始於反抗父母的權威,卻是透過得到父母的祝福而得到圓滿。藉着兩代不斷的真誠對話,年青人反思自己的信念,結合父母輩的文化承傳,生命得到了整合,能真正地獨立自主,開創新的未來。


調校對話的心態:

►真誠的對話,始於放下身段,尊重對方為一個「個體」

►在對話中誠實面對子女對自己的挑戰,勇於反思自己的價值觀、信念和行動,甚至忍受這份矛盾的張力,不急於求即時的統合。

►對話能真誠和持久,是基於恪守一些對話規則的操練,這是人與人之間能互相尊重的反覆練習。

 

以下是一些對話規則的建議:

一. 分清事實和信念

例如:

►理大民調有七成人支持佔領退場」是基於數據的事實陳述。

►「我認為長期佔領是不切實際的」則是個人信念的陳述。

►有公信力的調查較有說服力,亦可成為大家的共同基礎;而個人信念則較有爭議性,應開於討論。

 

二. 分享自己的想法,而不強加於對方身上

例如:

►「我的信念是,法治和社會秩序是我們要堅守的,如果大家隨意違法,沒有人再守法,社會會大亂。」是分享自己的想法。

►「你不守法,便是搞事!」是將自己的想法/信念加諸於對方身上。

 

三. 聆聽對方的見解,而不擅自註釋對方的想法

例如:

►「你認為佔領馬路雖是違法但卻是公義的,因為這是迫使政府讓步的手段,我有正確理解你的意思嗎?」是聆聽對方的見解。

►「我看你不是為了什麼公義,是因為同學都去了佔你不好不去吧!」是註釋對方的想法。

 

四. 使用表裏一致的說話:絕不使用攻擊的種種手法,如貶低、單打、挖苦、謾罵、羞辱……等等,因為這些根本不是平等的對話。

例如:

►表裏一致的說話:

「外國報章的報導提到了今次的運動有外國勢力介入,所以我擔心運動被外國利用。」

►以下的說話卻是針對個人,不應使用:

   「你被人利用了!」「你還是孩子,思想太單純了!」(貶低)

   「有些人開始不懂尊師重道,遲些把學校也佔領了吧!」(單打)

   「你平時讀書總是不合格,政治是你這水平的人會懂的嗎?」(羞辱)

 

五.  求同存異

►在討論中尋求彼此共通的信念,也接納彼此不同的觀點。

► 例如:「我也同意強迫別人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是不對的。我能明白你說是政府的強硬逼使你們佔領公路,希望你也能明白,當你們佔領了公路影響別人的生計,我也覺得是強迫了別人。」

 

六. 控制自己的情緒

►若我們要求子女跟自己理性討論,卻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,這是自相矛盾的。

►如果任何一方表現激動,可要求在雙方平靜時才繼續對話。

 

七. 與對方感同身受

►「你說你愛香港,對這土地有歸屬感,願意奮不顧身守護香港?」你也許不認同佔領的手法會是愛護香港,但也可嘗試感受子女對土地的感情。

 

八.  平均分配發言時間

►很多時候一方發現另一方沒有回應,都會禁不住又再發言,以致最後對不成話。

►所以,要留意發言時間是否平均,克制自己,就算對方沒有說話,那也是屬於他的沉默空間,應予尊重。

 

 

獅子山下的薪火相傳

親愛的家長,若你願意與子女開展真誠的對話,不要懼怕信念被動搖、思路被搞亂了。這種混亂,是每一個向別人開放自己心靈的人必經的階段。

願意承認自己的限制、不擁有一切知識,並能與子女一起尋找答案,才更貼近人類的本相。

願你能透過你的親身示範,讓子女體會到互相尊重的精神,透過反覆不斷的對話生命得到了整合,從而接過你們的薪火,成為社會的繼承者們。

 

可以同時參考「老師/導師篇」,開拓多一個角度。

如果你感到需要更多心靈支援或輔導服務,可致電突破輔導中心2377 8511,或電郵至btcc@breakthrough.org.hk
更多資料,可搜尋「突破輔導」Facebook專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