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「雨傘」遇上情緒...... 怎麼辦?

如果你是老師/導師

 

A. 為何我難以重新接觸青年人?

B. 如何在分爭中開展對話和復和?

附錄一:回應和反應的分別

附錄二:健康的批判與論斷的分別

 

 

A. 為何我難以重新接觸青年人?

面對青年人的反動,或者他們之間的爭執,令你煩惱極了。有時你想當好教導者的角色,有時又想做和平使者,夾在家長、青年人不同人之間,你難以定位吧!

 

  一. 尊重是關係鑰匙

►事件中,青年人容易引起成年人覺得他們很自我,否定一切權威,甚至跟成年人對著幹,變成「世代之爭」。成年人可能感覺青年人對自己不尊重,不聽教。

►事實上他們未必全盤否定成年人的說法,也會認真和客觀地思考過所追求的東西。而不同青年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追求和底線。

先不要立即對號入座,感覺自己的地位和尊嚴被威脅,或以偏概全,覺得所有人都「無大無細」。

 

方法:

►冷靜想想一個人的尊嚴不會容易損失,而且真正的尊嚴是從平日你的人品和言行賺取的

►不用太快將「問題」看得那般大,青年人未必要「侵犯」你的尊嚴

►他們其實想「對等地」談話。對等的意思,就是尊重。你先尊重他們,他們才尊重你。

 

  二. 開放能建立深度

►我們肩負教導的責任。這種使命感容易成為自己的「催迫」,急於說教,急於導引。其實你愈焦急肉緊,愈容易引起緊張關係,可能提升語調,說話急速,由說理演變成爭論和衝突,最後雙方再「冇謁傾」。

反思自己內心的焦慮,往往出於怕青年人行差踏錯,一錯無回頭。這種關切態度沒錯,只怕忽略了緩急先後。

 

方法:

►成年人和青年人之間最首要是「信任」。信任包括相信他們也有思想和判斷能力,也可能有創意力和理想。堅持「他們思想太簡單」或「被別人利用影響」的前設,不但令青年人反感,更令你難以聆聽他們的心底話。

►建立信任,同時也要避免容易令他們感到你將會責備。你可以如此開始:「我並不準備批評你,只想了解你的想法多一點。」

►慢一點說教,邀請他們先表達:「我想聽聽你們追求的東西是什麼?」「你想香港將來會怎樣?」「你想你自己的將來會怎樣?」

►之後,你在回應之中,發現他們當中深一層的內在信念和價值觀、背後的抱負和承擔感。或者他們跟你一樣,都是為香港好。而且,他們未必如一般人所想完全被利用和收賣。

►即使他們真的方向錯誤,試想青年工作往往要給予他們空間去思去想去做,很多事都可以「浪子回頭金不換」。太快的「介入」只會令緊張的關係,更添緊張。

 

  三. 聆聽才促進溝通

►對話是好事,留意有否急於教導,容易變成「反應」,而不是「回應」。(見附錄一)

►溝通的要訣是:「要知道自己要說什麼,要知道要說的為何如此重要慢一點回應是王道,使你可以想清楚以上問題。

 

方法:

►開放地從不同的角度和資訊來源,去了解事件,去考究事實,去分析思考。

檢視自己的價值觀,問問自己有什麼:

♦  核心價值(想香港和自己變成如何?)

♦  道德觀的建立(看事情的結果?看人的動機?看每個人的良心?)

►對話時,

♦  不用急,可逐少逐少傾;一次未完成,可留待下次

♦  可以先以一些較輕鬆話題打開,例如﹕「這個示威標語很有創意」、「某某示威領袖或警員好像甚麼名人……」等

♦  不急於反駁,而是不斷發掘青年人的想法思維,及內在的價值取向,增進你對他們的了解

♦  可以的話,欣賞他們對社會的投入和承擔

 

  四. 言行身教

►最強的感化就是身教。你的一言一行,講和行的一套,正是他們學習的榜樣

►如果你也曾經向他們說了冒犯的話,請你先放下表面的尊嚴,向他們致歉,這是最有力的溝通誠意。

►即使他們曾經冒犯過你,也體諒他們人生經驗的確比你少。這挑戰你的包容和誠懇,如何將你的經驗有善地分享

►對話目的是去了解,而不是追究

 

  五. 青年人跟你關係變差

►如果青年人跟你關係變差,令關係轉化,還是動之以情

►不妨向青年人表達你以上的關心,及當中的複雜感受。先以個人感受出發,比立即表態和討論立場好。因為一般人對於理性討論會顯得「防衛性」,反而軟性的感受易打開彼此心

►如果關係已經變僵,不易面對面對話,表達關愛至為重要,可考慮用文字(如字條或電話訊息)破冰

►青年人可能不同意你的意見,但不能否認你的關心

 

B. 如何在分爭中開展對話和復和?


  一. 青年人跟父母關係變差

青年人可能跟父母關係緊張,有時他們會親自找你傾訴,有時你會在面書發現。究竟如何輔導他們呢?

方法:

►先了解青年人內心的感受,就是一份不被尊重,不被認同,被成年人看成小孩子,不懂事的感受。你先要肯定他們有也自己的想法和理想,只是父母一時未必明白。

►向他們分析父母不明白的原因,例如:

♦  父母太擔心,可能是人身安全、被人蒙蔽利用、影響學習…出發點都是好的

♦  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生活背景不同,難以明白和接受現今和將來的處境

♦  子女和父母的關係一直不好,沒有健康溝通,或者彼此一直有心結和不愉快

►不一定要青年人立即體諒父母,但為了自身的「利益」,緊張關係始終要緩和。可以建議他們跟屋企人爭吵過後,嘗試主動一點去破冰,可參考青年人篇」的建議

 

  二. 青年人與朋輩之間

►當你看見青年人之間關係變差,或者因爭執而「面阻阻」,作為導師的你可以如何扮演調解及促進對話的角色?

 

a. 認清調解角色與心態:

 ♦  堅定中立:不偏幫某一方

 ♦  保持冷靜:不受緊張氣氛影響,承載高漲情緒和張力

 ♦  同理傾聽: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像

 ♦  觀點:幫助他們說出內心假設和關注點

 ♦  分辨批判與論斷(見附錄二)

 

b. 提出溝通的原則:

  ♦  這裡沒有對與錯,也不能太絕對化(例如「一定如此」)

  ♦  每個人都可以聆聽及被聆聽

  ♦  情緒與對話效果有直接關係,要多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

  ♦  每個人的意見都是寶貴的

  ♦  要達致良好結果,需要集合眾人的智慧,彼此豐富對事情的掌握

 

c. 促進溝通的過程:

    ♦  事先稍為掌握雙方的論點和情緒狀態

    ♦  說明目的不是要說服對方或找結論,是交流和重建關係

    ♦  未必可以一次成功對話,可逐少逐少進行

    ♦  一個人在說話,別人不能打岔,逐個逐個表達

    ♦  有時人可能會說了冒犯的話,要懂得道歉

    ♦  要發現一個人「某個」部分,可以跟對方「某個」部分連結得上,可能是背後價值觀

    ♦  關係誰對誰錯更重要

 

可以同時參考「青少年家長篇」,開拓多一個角度。

如果你感到需要更多心靈支援或輔導服務,可致電突破輔導中心2377 8511,或電郵至btcc@breakthrough.org.hk
更多資料,可搜尋「突破輔導」Facebook專頁


 

附錄一:回應和反應的分別

回應(respond

反應(react

來自一個自信的我

 

出於自我中心

尊重別人的底線

 

希望操控他人的生活

把情緒和思想分開處理

 

情緒及思想糾纏不清

經過深刻反省

 

出於盲目衝動

出於不被情緒控制的縝密心思

 

出於不經細心反省的盲目動機

是內心的決定

 

受外在因素及內在衝動引發

具確切信念的結果

 

搖擺不定,感到信念受威脅的結果

認同其他觀點的價值

 

堅持其他觀點要與自己看齊

明白別人行為背後的處境

 

以單一行動就把別人的人格定型

《論斷太多,判斷太少?》泰利.谷巴。突破出版社。

附錄二:健康的批判與論斷的分別

健康的批判

純粹論斷

關心

關心對方的感受

不在乎對方的感受

 

信任

除非有可靠證據,不會隨便否定別人的行為動機

即使缺乏合理證據,仍假設自己清楚別人的動機

 

包容

既能持守道德和宗教信念,也能以恩慈和包容對待不同觀念的人

固守道德和宗教信念,忘記尊重和包容不同觀念的人

 

行為vs 人

只譴責傷害性行為或錯誤的觀念

抱持錯誤觀念或危害他人行為的人

 

開放

了解個人觀點未能解答卯有問題,即使沒有絕對把握,依然能持守自己的信念,同時對別人的看法持開放態度

拒絕承認個人觀點會有漏洞或限制,絕對肯定自己正確無誤

 

 

時間

經細心評估證據和深思熟慮後,才作理性決定

以情感推論,找著膚淺證據就倉促作出決定

 

不懼怕

是經過反省和細心思量後的必然結果,也印證一顆不怕作決定的心

是缺乏反省、粗疏思考的結果;也暴露了一顆不願分析思考的心

 

《論斷太多,判斷太少?》泰利.谷巴。突破出版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