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國棟(James)本是「阿麥書房」的老闆,在賣書以外,這所小小的書店更因定期舉辦音樂會、放映會等藝文活動而聞名,後來雖因經濟及營運壓力結業,然而James並沒因此放下書,並於2018年捲土重來,創辦以推廣閱讀經驗為本的社企——滾動的書(Rolling Books)。今次機會難逢,一於借他的經驗和視點,讓我們看看可如何推動閱讀一把?
談推廣閱讀前,不如先看一些數據。根據香港出版學會今年4月發佈的調查,有30%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沒有閱讀實體書。不閱讀的原因,超過4成人回答「無時間或者太忙」,其次是「網上閱讀已經足夠,唔駛睇書」(26.6%),表示「睇書好攰,想搵其他休閒娛樂」的有21.4%。
對閱讀的成見
除了以上原因,James指出,人們不看書,許多時無關乎書本內容,而是我們早就對閱讀有了成見——悶、單向、學術、書呆子。「相對於電視、手機、上網等既具刺激又互動的科技,看見無圖畫、純文字的書,人就會覺得悶、單向。」尤其一提到書,大家就聯想到學校課本,或是閱讀報告,對書的觀感變得單一,好像只與學術有關,以致總是對書耍手擰頭。
「我甚至見過有人洋洋得意地說自己不看書,彷彿不看書是理所當然。」覺得不看書才是有型?愛書的人聽見大概會瞪眼,「為什麼看書的人常常背負着成了nerd(書呆子)的負面標籤?」
從小我們就聽過千萬種閱讀的好處:閱讀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、閱讀滋養心靈使人充實、讀書改變命運;闡述閱讀益處的文章在網上不勝枚舉,沒有人會反對。可是我們的身體很誠實——當書本和手機同時放在眼前,你通常會選擇哪個?
挑鬆對閱讀的理解
也許是因為我們對閱讀的記憶,多數與累人的功課和學業要劃上等號。而James的社企,就是要探索有什麼方法能提升閱讀體驗:他們試過與環保團體合作,在清潔海岸的活動中,以繪本書作為活動解說(debrief)的工具;又推動口述影像繪本計劃,令視障朋友也能進入閱讀的世界;最近亦在海麗邨為少數族裔兒童送上中文書,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,跨越學習語文的鴻溝。
除此之外,James與團隊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到校閱讀活動:「我們有個活動叫『小丑講故事』很受歡迎,學生很多時笑得很開心。」故事摘自書中內容,小丑會扮演不同角色,以肢體動作呈現書的內容,例如談及糧食公義的書,小丑會扮演收地的惡霸,同學感到有趣,開心過、笑過,就引發思考:「什麼叫收地?種某些農作物原來會害了土地?什麼是土地公義?同學們開始思考那故事在說什麼,繼而讀那本書,甚至延伸閱讀相關的書。」
即使不是所有學生都因此走進書的世界,James仍相信,與書有關而充滿樂趣和歡笑的體驗,有助扭轉他們對閱讀的成見:「當老師對學生講,今天禮堂有閱讀活動,同學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作家講座,未參加已覺得悶;但我想透過不同的活動,挑鬆他們對閱讀的理解——閱讀活動不一定是作家講座,可以是舞台劇,可以是其他形式,讓同學發現原來閱讀活動可以好有趣,同書有關都可以咁開心!」以正面、愉快的閱讀體驗,挑鬆對閱讀的固有印象,為「看書好悶」這樣的偏見鬆綁,是我們不易察覺、卻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重要關鍵。
讓閱讀Be Seen
而James更想嘗試的,是把看書從個人擴闊至羣體,他以跑步作例子:跑步可以是個人訓練,也可以參加跑會,學習跑姿,彼此鼓勵也互相影響,近年更有不同距離、不同噱頭、不同景致的跑步比賽舉辦,吸引本身沒有跑步習慣的人參加。「跑步可以育成一個羣體,那看書可以嗎?跑步可以教,閱讀會不會也有可以討論、教導的地方?跑會就像一起看書的羣體,訓練就像定期的讀書會,我們能不能把閱讀這件事,提升像跑步在今天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呢?」
改變或非一朝一夕,然而要推動閱讀,你和我都有可着手的地方。James強調,支持獨立書店非常重要。許多樓上書店都以折扣吸引銷售,他卻執意以正價購書,持續支持序言書室,將原有的利潤還給書店,因為這位過來人深知,這是對獨立書店營運的一個重要支持。他也希望學校的圖書館主任能夠善用坊間的資源——有許多出版社或機構,很願意進入學校推廣閱讀。在鼓勵年輕人閱讀的路上,學校不用孤軍作戰。
關於推動閱讀,James口袋中的點子多不勝數,例如參考外國的地理藏寶(Geocaching),把書本藏在城市角落,讓參加者按線索尋寶;又或者把原本劃分給美食車的位置,撥給不同的出版社及書店,以期間限定書店(pop up book store)的形式運作,讓閱讀被看見(be seen)。被看見,James認為是推廣閱讀的重中之重:「Rolling Books成立初期有架書車,我有想過將它駛到不同地區,讓人看書固然重要,但我想最重要的,是讓閱讀被看見——讓人看見有放滿書的車周圍去,讓大家感到城市有閱讀的氣氛。」想想看,如果城市各處都有書,會否也吸引你給書本一個被拿起翻閱的機會?當我們都嘗試打開書,會否也為這個城市,翻開一頁新的閱讀風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