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探討

攝影/黃國榮 筆錄/許桂珊

2021年04月01日
【若干年|(三) Ming Yeung】

「我响2016年以實習生的身分,參與突破書誌Breakazine《未來工作想像指南》及《凝視垃圾》的製作,在書誌團隊裏的日子大約半年。」—Ming Yeung

問:起初是怎樣來到Breakazine?
答:2016年夏天,當時想嘗試文字的工作,於是報名當實習生,適逢書展所以也報名成為書展大使。

我的本科是通識教育,不少同學都當上通識科老師,但我自覺不太適合教書,畢業後加入了一個本地初創團隊約一年,離職後去了幾次背包遊。那時還沒有明確的方向,然而,本科強調的跨學科知識和批判思考,其實也切合當記者或編輯的要求,我本身對文字工作也有興趣,所以希望到Breakazine實習。

我參與了046及047兩期的製作,在書誌團隊裏的日子大約半年。本來只參與一期,但我很享受在編輯團隊裏學習同時分擔工作的角色,加上我們也合得來,於是便留下來多參與一期。

問:請描述一下當時你在Breakazine的參與和體驗。
答:主要是訪問和寫稿,及相應的前期工作,包括資料搜集、site visit,也有嘗試負責攝影,因此不時在外工作。「返村」的話便圍坐開會brainstorm,聊聊天,還有看夕陽。現在回想,很欣賞這團隊開會的效率,會議中各人都有input,也開放地討論,甚至不介意推倒重來,只為給讀者呈現更清晰的脈絡。

趕稿的日子,倒是比較高壓。幾位編輯都需要個人空間靜靜寫稿,我除了做好本分,也沒有很多能幫上忙,可能送上少少零食打打氣吧。到最後的埋版階段,記得要通宵校對和修改,但感覺踏實,全書完成付印那刻,人可能欠精神,但很有滿足感。

問:當時有什麼令你感到特別的場面或時刻?
答:好多都好深刻。046《凝視垃圾》第一天工作就不在辦公室裏,去了南丫島,走到無人灘,眼前滿佈廢膠,之後還試過在地鐵站統計膠樽量,也在中大垃圾站翻開一袋袋垃圾。這些感官記憶,至今一直提醒自己「減廢」的重要性;047《未來工作想像指南》,馬傑偉老師受訪時說的一句「寬待自己的迷惘」,實在很有力量。我總覺得很多人生經驗豐富的前輩,都常擁護着自己篤信的一套,對人指指點點。但聽着老師這番說話,我是讚嘆:這種對人、對生命的謙卑是如何煉成的?

問:如果你可以改變當時的一件事,那會是什麼?
答:校對時再三核對撰稿的credit,因為自己寫的其中一篇漏掉了(笑)。

問:現在的你,和當時的自己相比,有什麼改變了?
答:那時全是學習階段,沒有包袱;現在,總有些外在期望要去滿足。

問:在Breakazine所得到的,有沒有什麼至今仍然受用或影響你?
答:編輯的思維和視野,重視清晰的脈絡和作品的整體性。以書為例,構思和書寫時要將圖像、排版、全書脈絡一併考慮,在哪裏要以視覺衝擊讀者,在哪部分要給予空間讀者放慢閱讀,要用什麼字眼配什麼圖像引起讀者共鳴,一一都是書誌編輯要兼顧的事。

我目前的工作不常以書為媒介,但性質上也算是將內容帶給大眾,因此「編輯mode」是很管用的。此外,文字和圖像的觸覺是由實習起一直鍛煉而來,如何透過兩者相輔相成,將一個故事說得動聽,是一項重要的能力。

問:Breakazine對你而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?
答:像一個紋身吧。紋的時候也沒想太多,日後每回望,都覺得幾好。

問:有什麼話想對現時的Breakazine實習生或有志從事傳媒行業的年輕人說?
答:全情投入,果敢嘗試,虛心學習。時常望遠,相信天外有天。Breakazine實習生們,在山上要珍惜日落。


了解更多Breakazine可以瀏覽Breakazine Facebook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