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係2018年『見造未來——師徒創路學堂』計劃 (Modern Apprentice,簡稱MA)嘅其中一位學員,當時整個計劃大概4個月左右,其中有不同訓練、戶外逆境營、10星期的工作實習、台灣考察體驗之旅等等。」——種子
問:起初為什麼會報名參加MA?
答:我記得是2018年,當時有個相熟的中學老師,看見MA計劃的宣傳單張,覺得我合適,就叫我參加。剛好那時考完DSE,比較空閒,我就報名了。前前後後的營會、訓練,連同工作實習和台灣之旅,我想有4個月吧。
問:描述一下當時你在MA的參與和體驗?
答:我記得有個活動要上山露營兩日一夜,雖然行得好攰,但與其他學員有講有笑,完成旅程都幾開心;至於工作實習,我被安排到一個負責屋宇裝備的團隊,同事們都坦白直率,壓力不算大。
台灣之旅應該是和學員們真真正正變得熟落的時候,因為常常都會傾偈;在旅程中有好多活動,除了下田體驗耕種外,也去了當地一間木屐店,在組員和店主聊天,我就和另一位組員畫了一幅店面的畫,送給店主作為祝福,大概是這些。
問:當時有什麼令你感到特別或深刻的場面?
答:活動完結後的小組debriefing、大家坐在一起傾偈的時間,我覺得是最特別的。我組有位組員好中意分享自己的想法,但他的意見有時頗為特別,常與其他組員的角度有碰撞。坦白說,在外面的世界,當意見不一時,人們多數會慳返啖氣分道揚鏕,覺得沒有必要談下去;但那時在小組中,即使討論多激烈也好,大家還是願意繼續傾。
我想,也可以說是在MA上了一門溝通課:一來發現儘管大家年紀一樣,看事物的眼光都不盡相同,各人的想法也不必一致,原來團隊可以和而不同;二來是當面對不同意見、看法時,不要太快下定論,亦要尊重大家的感受,有智慧地溝通和解釋。這些體驗是特別的,畢竟在學校或屋企也不一定會經歷到。
問:如果你可以改變當時的一件事,那會是什麼?
答:想不到有什麼要改變喎,我覺得都幾好,就算再重來一次,我還是要我的工作師傅Jackie。Jackie師傅真的把我看成徒弟,當時辦公室的其他同事都稱呼他黎生,但我可以喊他Jackie;他的辦公室雖然在另一邊,他卻不時走過來看看我。就算MA計劃完結了,他現時偶爾也會WhatsApp問我近況。如果時光倒流,我當作重新體驗一次MA就好,什麼也不用變。
問:現在的你,和當時的自己相比,有什麼改變?
答:好像沒什麼分別(笑),過了幾年,大個咗,處事成熟了一點吧。
問:在MA所得到的,有沒有什麼至今仍然受用或影響你?
答:我想是處事態度:如果眼前要做的事不是自己中意的,也不要hea住做;拋開願意和喜惡,先嘗試盡力認真把它做好。到事情完成、再不是自己責任的時候,再決定是否要繼續下去吧。
「責任」是我在MA中學會的,有時人遇到不想處理的事情就索性不去做,但未必意識到裏頭有自己要負的責任。所以我想,無論中意與否、擅長與否、麻煩與否,先把事情盡力完成吧。
問:MA對你而言是一個怎樣的存在?
答:像是一座橋,令我較容易踏出下一步,從校園過渡到社會。我不是指參加了MA就一定可以過渡到,或是透過實習找到自己中意的職業,倒像是透過體驗「返工」是一回怎樣的事,理解工作社會與昔日校園生活有什麼不同,讓自己有些心理準備。
有些與我同齡的朋友,中學畢業後到現在一直無所事事,可能就是未能跨出這一步;所以我覺得MA也似是踏腳石——當中活動、體驗、實習起碼沒有令我就此停下來,而是繼續嘗試、繼續發掘自己的路。
問:有什麼話想對現時的MA學員、或有心探索自我的年輕人說?
答:如果你現在沒有明確目標,不知道未來的路要怎樣走,不要緊,真的很平常,反正沒有多少人對未來有十足的規劃和信心。但就算前路充滿未知,也不要拒絕嘗試、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留在原地停擺。
找你中意的事情繼續做下去,如你喜歡畫畫,就繼續畫下去;如果碰到像MA這樣幫助了解自己的活動,就去嘗試吧,不會蝕底的,慢慢找自己的前路、感興趣的事,總有一天會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