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Yahoo新聞報道】自《Breakazine 突破書誌》最後一期今年 4 月出版,以「Asking in Truth」為題,向讀者、書店、攝影師、設計師等,叩問對這本創刊 16 年的專題刊物最坦誠的看法。自去年 7 月預告停刊,這場告別長達一年多,至本月回顧展作結,跟讀者好好說再見。總編輯阿彼與 3 位編輯接受《Yahoo! 新聞》專訪時坦言,停刊除了因為虧蝕,還受社會轉變影響,書誌無法以一貫形式有效傳遞「實驗求真」的價值。他們需要空間重新理解和思考如何繼續與年輕人同行,傳承書誌堅守的價值。
因通識科創刊 「實驗求真、為變革而生」
2009 年,突破出版社為回應通識科需求而創立《Breakazine》,創刊號「去吧!通識兵團」開宗明義,鼓勵青少年理解社會現象及建立自身價值觀,往後發展出「實驗求真、為變革而生」的書誌宗旨。書刊初期主力在學校發展,加上在書店、便利店發售,印刷量高峰在 2012年,每期發行多達 1 萬本,擁有 5200 名訂戶。編採團隊每期邀請民間倡議組織和專業人士聯手探討特定主題,涉獵政策、社會、時事、個人、藝術、環保等,其紙本美術設計也是特色之一。
民間協作 時事議題融入紙本體驗
例如第 048 期「香港命水」以本港水資源為題,與綠惜地球前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追尋東江水地理和歷史源頭,也從本地河流探討城市規劃和生態。封面用 UV 膠印出立體波紋,內裡有拉頁展示山貝河上中下游的面貌,還夾着一本小書介紹靠水維生的行業,展示電子書無法呈現的紙本體驗。第 043 期「那一天我們會老」則出版於扶貧委員會就全民退休保障諮詢期間,將基層退休的狀況從財政、制度、社區角度抽絲剝繭,帶讀者理解與想像晚年生活。去年環境及生態局推行垃圾徵費,《Breakazine》也以同樣方式探討城市廢物問題,豈料臨近出版,政府宣佈無限期擱置計劃。
雙月刊變季刊 「睇書嘅人少咗,睇書嘅青年人更少。」
總編輯阿彼在 16 年前也是創刊成員,見證出版業和社會環境一直變化,在決定停刊前,他已隱約感覺到改變越來越迫切。「你都知道睇書嘅人少咗,睇書嘅青年人更少。」《Breakazine》訂閱人數早在 2014 年驟減,並持續下跌,即使推出數種訂閱和捐款方案,由雙月刊轉為季刊,仍未阻跌勢。團隊近年試過拍片、做直播、搞活動、研究 Podcast 等多媒體發展配合出版,惜成效不彰。去年每期只印 3000 本,訂閱及定期支持人數總共為 895 人,最終仍因虧損嚴重在去年預告停刊。
夥伴離港 「就算呢啲人仲喺香港,佢願唔願意繼續同你『砌』呢?」
「過咗一年,我哋都無一個方案係可持續嘅,停低都係合理做法,我哋都多返一啲空間去探索可能性。」阿彼指出,營運的困難不止在銷售,連編採工作都越趨困難。他們向來仰賴民間協作,透過與各議題的倡議者協作發展書誌內容,期望向年輕讀者展示生活的可能性,啟發思考。惟近年民間倡議行動大減,令編輯工作倍感吃力。其中一位編輯安琪以移民台灣的朱漢強為例,「佢係綠色議題一個好好嘅夥伴,但佢都唔喺香港,好難再講解得好在地。就算呢啲人仲喺香港,佢願唔願意繼續同你『砌』呢?都未必。」
花3個月深耕議題 訂閱者:傳媒烏托邦不合時宜
安琪作為第一屆通識科考生,《Breakazine》也是她的高中讀物。升讀新聞系後,她向阿彼自薦,獲得實習職位,畢業後在報館工作數年,她又回到這裡擔任編輯直到停刊。「十幾年來,喺我心入面好有份量嘅一嚿嘢突然間要消失,好似同我講我某一個階段都要結束。」她在最終期訪問一位長期訂閱戶,對方指出《Breakazine》用 3 個月深耕議題,還能顧及紙本美術,可謂傳媒界的烏托邦。然而,對方亦指香港人需求轉變,書誌的價值不過時,形式卻逐漸離地。誠實的看法直刺安琪的心,「被刺中嘅感覺同時令我更易對呢本書放手,因為我終於睇到佢配合唔到而家處境,點解仲要夾硬拿住佢?」
信紙媒未死 「有啲嘢電子不能取代」
舊讀者長大,《Breakazine》無法與新一代連繫上,另一位編輯阿 Gi 坦言曾覺忟憎又無助,「我哋小編好努力經營IG、Facebook,我以為喺度可以接觸青年受眾去買書,但發覺幾努力都係接觸唔到,最多係 Like,買嘅都無。」不過,她也留意到坊間讀書會參者者眾,紙媒似乎仍有市場,報刊、社區報、小誌等能否在市場存活,還看各自的營運模式和處境,不能一概而論。「如果傳媒工作者知道自己要傳達甚麼訊息畀甚麼人,而且很享受,有時候都好難計即時成效。」阿彼則指出紙本定位改變,以往買雜誌是習慣,現在買書講求儀式感:「始終有啲嘢係電子或平面嘅東西不能取代,你會有另外形式去玩,所以我唔會斷言紙媒已死。」
「Keep Asking in Truth」
在最後一期「Asking in Truth」裡,團隊不僅在最終期邀請各界評功過,也在獨立書店舉行 4 場「告別式」,派 4 位編輯分別以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和實驗為題分享,檢視過去,跟讀者好好告別。本月初至 8 月 31 日,團隊會回到佐敦突破書廊,舉行「Keep Asking in Truth」最終回特展,將書誌向來「提問與回答」的創作模式變成互動展覽,邀請各界在展覽中就社會議題寫下問題,從而共同想像「另類選擇」的可能性。
傳承探索精神 「係咪叫做《Breakazine》可能唔太重要」
此後,4 位編輯將轉職至突破機構不同部門。編輯阿桀坦言,過去 7 年多在書誌的工作已成深入骨髓的生活模式,暫時還沒適應。「突然間要停止呢種模式,我都會有啲失落,尤其呢段時間少咗訪問機會,先發現原來自己真係幾鍾意做訪問。」他亦相信在書誌中訓練的思考模式,仍然可以找其他方法承載。阿彼強調書誌高舉的實驗和探索精神沒有因時代褪色,新一代仍抱有探索世界的熱情:「如果我哋搵到其他方式,同樣傳承我哋想帶落去的嘅價值,其實係幾好嘅推進,係咪叫做《Breakazine》可能唔太重要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