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編按:林偉漢弟兄(Wilson)及梁柏堅弟兄於2025年6月29日突破領導團隊交職禮上正式接棒出任聯席總幹事,以下為柏堅在交職禮上述志的部份內容整理。)
近來很多人都來拍我的肩,鼓勵我加油。先感謝大家。
我是柏堅,95 年加入「突破」,今年30 年了,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「突破」,在「突破」長大。「突破」是做青少年工作,有時會想,我是否可以用自己來做研究對象?
我第一次接觸「突破」,是楊牧谷牧師寫的《家庭學狂想》,是和媽媽去超市時買的,那是我第一本擁有的「突破」書籍。大學畢業後,我教會的牧師鼓勵我去機構事奉,後來機構的同工建議我轉職加入「突破」,說我比較適合那裏,又說「突破」是一個城市宣教運動,而我就是因為這句說話而想加入。
在「突破」,我遇到很多好精彩的人,拉闊我對基督徒、信耶穌的想像。他們有些人很有文化的厚度,有文化品味、視野。他們有些人好關心青年人,為青年人承受的痛苦而哭,為他們找到人生意義而高興。他們有些人雖然不愁衣食,但生活簡樸,會把資源透過「突破」去幫助青年人。
他們各有想法,甚至有時會爭吵,但都嘗試學習真誠面對關係,在上帝裏面有情有義。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,但人生在世,這樣的人你見過多少?在「突破」,這麼精彩的人我遇見很多。他們的出現頻率是很密集,如果是做研究,這樣的抽樣一定會有偏差吧?
或者「突破」的青少年工作,最重要的就是這樣的相遇,刺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,一些好像我(當年)這樣的青年人。他們記掛青年人的生命、記掛城市的文化、記掛國家世界的未來、記掛上帝旨意如何行在地上。他們記掛到不惜將自己的人生擺上,去為這個城市,為這個城市的青年人「做啲嘢」。
或者,這就是他們對蘇恩佩「我能為這城市做什麼」的回應,是一代又一代的回應。是從一個「我」的回應,變成好多個「我」,變成「我們」的回應。
每一個時代,處境不同,做的事未必相同,都需要心意更新而變化。就像今次我和Wilson 兩個人一齊承擔這個崗位,有些人說「真係好突破喎」。我們兩個只是想,如果這個環境是要一齊承擔才有機會做到,我們就試試吧。能做到多少,沒人能說得準,我們只知要為上帝擺上,相信上帝會完成祂的工。當我們學習擺上自己,感受上帝的心腸,為這個城市的青年人做些事,我們相信上帝會繼續開路,就像過去50 年上帝在「突破」的帶領。
我希望,這些生命的相遇,不單止在「突破」出現,而是在這個世界更多地遇到;不單止在此時此地的香港遇到,更是在世界不同角落,甚至在往後的世世代代都遇到。所以,文化的工作、出版的工作,很重要。我相信,這些工作會將「突破」的信念帶到更遠。我更希望,大家可以一起參與,一齊見證。
>按此了解截至2025年5月收支報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