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1日
〈【年少閱讀記】寫給青少年的書〉
從兒童到邁向成年人的這個階段,當中會有很多探索及掙扎,青少年會問:「 在世上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呢?我與其他人的關係是怎樣的呢?......」這些問題經常都在青少年成長中出現,而我們的書就是回應這些疑問及探索。
〈【年少閱讀記】由成書到入校〉
平日Sophie 與其他編輯會把多不勝數的投稿看畢,從中尋找與出版社理念相同的作品。遇上合心意的稿件時編輯便聯絡作者,傾談出版細節及方案,亦會就文章的撰寫方向給予意見......
〈【年少閱讀記】作者,你如何寫書給青年人?〉
在學的青少年需要的不是某種特定類型的書,而是能夠回應他們內心需求的多元閱讀...... 例如在青春期充滿困惑和孤獨,他們需要看到書中有人經歷著相似的掙扎——關於自我認同、同儕壓力、家庭期待、感情困擾。這類書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那些難以啟齒的情緒和想法是正常的。
2025年08月19日
〈【我所看見的城市】與一座城市,建立關係 ─ 談《這座城市叫香港》的出版〉
我跟Sampson 又討論,是什麼令人與地方建立關係?若然不因離開,我們有沒有迫切性去理解身處的城市?我說,探索一個地方,不是要走遍每條街道、每個山頭,而是發掘自己與城市之間的關係;Sampson 的答案更加直接,他說想深入認識一座城市,與愛有關......
〈【我所看見的城市】看得到的鄰里關係〉
有一個案例讓我很深刻:無家者露宿在後巷,附近的居民找來政黨及社工希望趕走無家者也沒有成功;最後居民竟然找來黑社會把無家者趕盡殺絕!」Jolly 指初聽這事時令人乍舌,但細心探究反思後,又發現這似乎是無可奈何的下下之選......
〈【我所看見的城市】跑班、餐廳、教會〉
二人的實習機構「跑緣」,是一間獨特的非牟利機構:既是「廳」,向客人提供咖啡及輕食;亦舉行跑步訓練班,教導參加者「養生跑」。每逢週日,「跑緣」便化身為崇拜場地,由負責人之一 Carmen 牧師帶領聚會。基於「跑緣」的多重身份,二人在五星期的實習期內有三種實習經驗......
2025年06月21日
〈【總‧有話說】我的小書櫃—影響我的4C (二)〉
「突破」同工來自五湖四海,再加上年代不同又各有所長,要在時代遽變中,一起回應同一的召命(calling),同一的關懷(compassion),還要不計較的付出(cost),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!
〈【總‧有話說】我的小書櫃—影響我的4C (一)〉
當年,我對是否投身「突破」,思前想後;除了禱告,我決定好好地讀一讀The Call《呼召》。作者理解人們對人生目標的探索,並渴望真誠地生活,於是寫了這書。 不過,書本並沒有切實說出我心目中的答案......
2025年04月11日
〈【Becoming】作者: 青年人覺得自己no stake〉
「互為彼此是指不是任何事都要自己一個人承擔,而是彼此共建參與討論。社會太慣常要求自己為自己負責,不少人都認為競爭和累積資源才是生存的王道,而其實成長中遇上的眾多問題,不是一個人可全部負擔。」阿彼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