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.書誌

撰文/彭正雄 Breakazine 相片/Unsplash

2022年12月16日
【破.書誌】活在今天的耶穌

年少時,覺得崇拜最好弄得像演唱會,不要再唱老老套套的詩歌,能夠挑旺敬拜情緒,令人好 high,才會享受信仰生活。

不過年紀大了一點,開始發覺自己無法投入情緒太過高昂的敬拜。理性的我,無法明白為什麼有些情緒可以一時之間就挑起來,讓人變得那麼激動;而且,來得快的情緒消退得也快。崇拜中激動得很的弟兄姊妹,下了台,走出教會,跟我一樣生活。步出教會,好像發了一場夢。

充滿迷惘的叩問
這幾年世界都變了,有時回到教會,便有點不自在。內在太混亂,不知道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上帝。儀式的要求愈是生硬,對會眾情緒的管理愈是精細,就愈是無法應對破落的世界。叫我在看完早一天的直播以後喜樂歌唱讚美,我只怪自己無法代入。講道更加無心聽,當全副心思都放在這城市的迷惘,叩問上帝如何才會有一個比較明白的答案?答案自然是沒有的,我知道台上的講者也不好受,他也不知道,但他也得在這個平凡的星期日對世界講一場道。只是我不知道應該怎樣自處。

之後好一段時間,沒有很投入崇拜儀式的生活了。所以做這一期《儀式的形狀》時,真的很想問,究竟一個儀式,能帶給人怎麼樣的意義?

投入故事,儀式才有意義
很記得學生福音團契的謝建邦弟兄說:沒有儀式的日子,叫人感覺很平淡。營營役役,水過了也不留痕。可是參與一個儀式,難道又能很深刻?當中的分別,並不在於形式,而在於有沒有對儀式包含的敘事、故事有感,有所連繫。每一個儀式的指定動作、參與者之間每一種配合,其實都在一起講述一個故事。那個故事包含了於我們而言重要的精神價值。你能夠投入這個故事,參與儀式才有意義,它才能指引你我回到日常生活之後的方向。由進入一個儀式到重新走出來,如果我們毫無更新,那個儀式是用來做什麼的呢?

一個儀式,除了讓人的生活有所區隔,在凡俗中間「分別為聖」,更重要是讓人投入到一個旅程,重溫、重述一個故事,讓人重新思索這個故事在今天之於自己的關係。有些故事,就好像昔日許多圍村一二百年前留下來的習俗,跟這個時代幾乎毫無連結,即使圍村不倒,裏面的人也不再重視一個消失中的身分(除非有實際利益)。這種儀式的未來必然是衰落的。更不要說,我們在記念的是上千年的一個宗教信仰,如果儀式入面的故事,跟時代難以溝通,行禮如儀又有何意義?

信仰與世界緊密結連
所以,大抵不是莊嚴或活潑的問題,也不是冷靜與熱情的分別。如果信仰要「行穩致遠」,它本來就要跟世界緊密連結,這就是為什麼世道不彰的時候,我們倒更能看得見,教會的羣體有多強的生命力。

做流堂 flow church 的訪問有感,崇拜中每位講道者都努力將信仰帶到世界,但同樣地,我們也能否從一個儀式的每個流程之中,看見一個旅程的發生,聽到一個故事的重述?人天生都喜歡聽故事,信仰的故事能否讓生活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會眾,看見耶穌的故事,讓上帝與人同行的經歷,不止是歷史,也在今天延續?我作為參與的,有沒有留心耶穌或許也坐在我們的旁邊,而不止是在古老的經文入面說話?

我們能讓耶穌不止是活在過去嗎?

 

  • Share:

Related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