菁研工作小組1 聯同突破機構於2024 年3至12 月,以滾雪球方式訪問526 名15 至29 歲青少年,發現25.6% 受訪者明顯感受父母「微管理」傾向。調查中的「微管理」是指青少年在為學業/職志發展作抉擇時,出於「為你好」的初衷,父母會在子女的決定不符自己期望時介入,希望改變子女的決定。
27.6% 受訪者認為父母不放心讓自己負責人生,26.1% 表示父母因表現未達預期而試圖修正他們的決定。這種過度干涉反過來造成親子關係張力,促使44% 的青少年在面對父母查問時採取「應對式溝通」,即「hea 答」。
「hea 答」乃青少年避免衝突或追問而生的應對方法。調查顯示,50% 會「報喜不報憂」,46% 為逃避父母追問而敷衍回應。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想溝通:93% 受訪青年仍期望父母聆聽與理解他們,84.6%受訪者則不願父母質疑或否定自己的想法。
完全放手?
在學業及尋找職志的路上,調查顯示,95.4% 的受訪青少年渴望擁有自主決定權。事實上,受訪者也承認父母並非沒有給予空間:83.1% 認為父母允許他們按興趣發展,84.6% 感受到家中給予的空間。
可惜的是,53.5% 青少年認為「父母認為子女總係會做得唔夠好、要教返啱佢哋」。41.2% 亦認為父母因自己經驗不足,要為子女好而幫他們安排。因此,受訪青少年認為即使家長表面上放手,他們依舊在關鍵時刻介入,導致子女在親情與自主間反覆拉扯。
無條件認可子女
要打開親子坦誠對話之門,無條件認可仍是關鍵。研究發現,當父母願意與子女共同承擔決定後的後果,並真正接納不同意見,子女更樂於分享心事,減少「hea 答」。事實上,香港父母在這方面亦非沒有努力:平均75.7% 青少年感到父母無條件認可,例如85% 受訪者表示即使自己對未來的構想不符父母期待,仍獲尊重與肯定。
家長:接受時代差異
總結而言,青少年成長需要探索與試錯的自由空間。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認為,家長若能正視自身焦慮來源,接受時代差異,並以開放姿態給予建議和鼓勵,而非強行干預,便能減少「為你好」所帶來的傷害,亦能促進親子關係與青少年自尊的雙贏。
「父母應放下權威心態,以平等對話取代微管理,才能真正成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。」廖暉清如此總結。
1 菁研作小組由一羣大專青年組成,致志以研究數據揭示社會真象、反映青少年的真實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