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06月14日
七成半青少年感難過 九成半感受他人絕望 經歷「同行共感」 縱感失落仍能積極面對

《逃犯條例》修訂引起社會衝突不斷,面對如此重大社會事件,青少年的情緒狀態是怎樣的?突破機構於2019年10-11月間進行一項「反修例運動與青少年情緒健康」研究,結果發現七成半受訪者感到難過。然而,九成半受訪者表示有需要時得到陪伴、九成二人經驗到別人包容自己,這些彼此承擔的經驗構成一種可稱為「同行共感」的正向心理因素。數據顯示,青少年愈能經歷「同行共感」,愈能提升他們的抗逆力,以積極心態面對逆境。突破機構事工研究發展經理陳競存認為,要青少年有積極面對困境的正面力量,香港教育宜多重視共同學習、彼此欣賞與分享。

是次研究以街頭問卷形式於港九新界訪問10-29歲青少年,成功收回542份問卷。受訪男性為40.6%、女性則為59.4%,平均年齡18.6歲。逾7成(74.4%)受訪者為全職學生。

研究主要發現:

一、悲觀 ── 七成半青少年感難過  普遍感到香港有危機

自反修例運動起,受訪青少年的抑鬱度為2.8分(5分最高),七成半(74.9%)青少年感到難過,反映青少年普遍出現情緒問題,這種集體抑鬱的現象值得社會關注。另一方面,青少年認為香港正面對危機,受訪者對反修例運動的危機度評分為6.9分(10分為最高),72.8%認為危機源自「民主、人權、自由受削弱」,近六成(58.4%)則認為是「社會出現不公義」。研究亦發現,青少年愈認為香港有危機,其情緒愈受困擾,兩者呈正向相關(註1)。

積極 ── 九成半感受他人絕望  經歷同行共感」有助提升抗逆力

九成半(94.6%)青少年表示感受到他人的痛苦絕望,研究發現青少年在這段期間普遍經驗「同行共感」。「同行共感」指受訪者有經歷「共感經驗」及「互補學習」兩種情況。「共感經驗」指人們在情感上結連,當中,九成半(94.8%)受訪者經歷到,「只要有需要便會有人陪伴」。而「互補學習」則指人們能接納差異互相補足,九成半(95.0%)受訪者會『大家一齊「諗方法」,發揮集體智慧』。數據反映青少年體會別人痛苦、與他人共同承擔困難、包容互補。研究進一步發現「同行共感」與青少年抗逆力成正向相關(註2)。青少年愈能體會他者,彼此結連承擔,其抗逆力亦會愈高。

九成四青少年願意為港人付出  同行共感」與港人身份呈正相關

過去研究發現本地青少年對港人身份認同度偏高(註3),是次研究亦發現九成六(95.7%)受訪者認為自己與其他在香港生活的同是香港人;九成四(94.2%)受訪者更認為自己「愈來愈愛香港,願意為這裡的人付出」。由此可見,青少年的香港身份結連甚強,他們對香港有強烈承擔感,而且視其他身處在香港的人為一體。研究數據亦顯示,「同行共感」與身份結連之間具強烈的正向相關(註4)。換言之,青少年愈經歷「同行共感」,他們亦愈願意為香港承擔及付出。

總結:同行共感」是積極面對困境的關鍵

是次研究顯示,面對香港局勢的急劇變化,青少年普遍具有危機感,亦有負面情緒。在集體抑鬱的狀態下,經歷「同行共感」有助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。另外,青少年的香港身份結連甚強,對香港有強烈承擔感,當他們愈經歷「同行共感」,就愈願意為香港承擔及付出。

突破機構事工研究發展經理陳競存認為,面對社會急遽變動,前景充滿不確定,甚至看不見樂觀的未來。一般人都會感到沒有盼望,繼而失去正面迎難而上的動力。尚有什麼能夠幫助青少年,在前景暗淡的處境下,積極面對呢?是次研究顯示強烈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,與及「同行共感」的經驗,都是給予青少年願意積極面對困境的正面力量。香港教育一向只重視提升個人競爭力,然而共同學習、彼此欣賞與分享,往往能夠讓青少年有更強的抗逆力,並且走得更遠。

< 完 >

如欲了解詳細研究數據,請瀏覽:https://www.breakthrough.org.hk/ir/Research/70_P&R_2019/

備註:

1.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,兩者有顯著相關,相關度(r)為0.2(p<0.001)。

2.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,抗逆力與「共感經驗」及「互補學習」有顯著相關,相關度(r)皆為0.2(p<0.001)。

3.詳參突破機構「青少年國民身份認同」研究:https://upload.breakthrough.org.hk/ir/Research/57_national_identity_2015/

4.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,身份結連與「共感經驗」及「互補學習」有顯著相關,相關度(r)皆為0.4(p<0.001)。

 

  • Share:

Related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