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.有話說

撰文/萬樂人 總幹事

2019年02月01日
【總‧有話說】如果這世界的文字消失了……

說到閱讀,總是令我想起少年時看過的一齣電影——杜魯福的《烈火》(Fahrenheit 451)。電影講述在未來的專制國度裏,所有書籍都屬於違禁品,而消防員的工作再不是撲火,而是進行搜捕和焚書,華氏451度正好是紙張的燃點。政府認為書中的世界並非真實,文字會荼毒人心,從此,讀書等同違法。

當時,有一羣知識分子為了理想而匿藏起來,每人負責背念一本經典著作(例如《舊約聖經》、《資本論》),一旦記好,就把書燒掉,他們相信惟有儲存在腦袋中的智慧,才不會被人奪走。他們沒有進行任何暴力抗爭,反而是默默地用生命去保存人類的文化和記憶,靜待文明的重現。

這故事讓我醒覺到,閱讀就是打開思想、通往世界的一道門(read the word—read the world);而文字的創作就是人類的歷史財富。可是,思想的自由並非必然,歷史的存留亦然,都須要有人去用心保護、傳承!

閱讀,須要救贖

今天,佇立在21 世紀,人類似乎擁有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和選擇。同時,也是一個「扁平」的世界,眾聲喧沸。此時此刻,資訊氾濫,人們對真實、真理又有多少掌握?加上通俗、消費文化橫行,青年人的理解力及注意力被推向潮流的邊緣,而那些被視為冷門、艱難、深度—往往是重要的文學創作與文化探索,彷彿再沒有生存的空間。

昔日,蘇恩佩姊妹對文學、文化傳統的深邃、浩瀚,充滿嚮往和敬意;而她對個人或生活中的各種經歷,也同樣關注。從《突破雜誌》開始,恩佩就決定文字事工必須面向社會,與時代對話;不久,「突破叢書」的出版,進一步表明我們的委身,致力散播文化的種子,盼望下一代能結出滿樹滿山的果子……

中國作家閻連科曾這樣說,「一個時代應該有一個時代的文學」。「突破」至今仍努力培養年輕的文字工作者,一方面讓他們抒寫自己的感情、感悟和夢想;另一方面,鼓勵他們勇於書寫黑暗,成為這個世代的見證!

這時代,文字還能感動人?

說到這裏,我想每個人都曾遇上一些「啟蒙」的讀物,其中觸發我少年時代家國情懷的,是白先勇的《臺北人》*。

《臺北人》 雖以臺北為名,事實上是以臺北作為思鄉的起點。作者透過不同人物的遭遇,折射出近代中國人在歷史巨變下的窘迫和處境,當中有參與過辛亥革命、北伐和抗日戰的軍官將領、達官貴人;也有尋常百姓和市井小人物。14 個短篇故事由國家興衰與個人命運交織而成,難怪梁文道說:「整個民國,它的結局都被寫在《臺北人》裏面了」。這一羣人恰巧全都被迫流落臺北為異客,這就是書中最諷刺和無奈的地方,時至今日,或許這也是我們這一代生於夾縫的香港人,須要思考的問題。文學與藝術可以滋潤和震撼人的內心,生活則是一切創作的泉源,兩者不能分割。「突破」仍然相信文字的力量,不僅在於美化生活,更能提升一個人的生命內涵,祝願閱讀也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……

*1999 年,《臺北人》被《亞洲周刊》列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的第7位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