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聚同理的力量 – 青少年同行者交流會

「和你」的力量.同理的力量  

 
撰文/許桂珊 外事部

 

對於青少年同行者而言,能分享他們的雀躍、失落、悲傷,聆聽他們的秘密、夢想、擔憂,被信任,被需要,是種莫大的感動和滿足。同行者多半傾向注視他人的身心靈需要,那麼,自己的呢?

12月初,我們舉辦了一個名為「凝聚同理的力量」的青少年同行者交流會,希望為這段時間以來一直陪伴年輕人的同行者,提供心靈空間,讓他們同樣有被聆聽的片刻,梳理內心的無力、傷痛、恐懼等情緒,在相互的聆聽和交流中,找到行下去的力量和盼望。

參與活動的有社工、有教師、也有在教會作青少年導師的,雖是下班後趕來,但臉上隱約透出的疲憊,倒不止來自工作。直到聚會開始,看到螢光幕上投影出的相片,看見這半年來身心靈疲於奔命的原因,參加者們都心領神會,深深地呼一口氣。

帶領聚會的心理輔導員廖暉清Carmen指出,同行者最大的力量是同理,容易代入別人的心,也加倍體會別人的苦。面對社會事件,青少年工作者一方面密切關注年輕人的需要,一方面也容易陷入內疚之中:「大家容易不停怪責自己無法去到前線,在後方卻又好像沒有用處,看似什麼都做不到,被無力感吞噬。」

為幫助同行者梳理內心的感受,Carmen先帶領進行簡單的呼吸練習及身體掃瞄,在調暗的燈光下、一吸一呼的循環往復中,身體和思緒慢慢放鬆下來,大家也同時鬆開助人的使命片刻,專注自己當下的身心靈。不知不覺,半小時過去,大家都悄悄地驚訝:「原來我的肩膊好崩緊!」、「我也是!」、「許久沒有試過放鬆了……」這半年間,原來大家都承受着許多。

隨後,參加者分成小組,分享這段時間以來的掙扎和揪心。有青少年導師分享,現在的年輕人都帶着一種「小心翼翼」,特別在提到周末的行蹤時,像是真誠和信任的考驗;亦有人深入剖白,這段日子一方面支援年輕人之餘,卻一方面更見自己的軟弱和限制,無論怎樣同行,都彷似顯得蒼白無力;也有同行者娓娓道來自己在衝突現場「搵仔」的焦急、事件引發「神在哪兒」的信仰思考、亦有面對教會牧者的矛盾和掙扎、以及對社會事件中呈現的不公義之情緒等。

面對眼前的種種失落,Carmen指青年少同行者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簡單地做個人:「簡單的問候、關心年輕人的身體——有沒有吃飽,能不能睡好,體察他們的需要,與他們同行,信任的關係便會自自然然地建立起來。」堅持在非人化的社會重拾人性,在生活中的微小處給予陪伴和聆聽,建立信任,一起匍匐前行,這是「和你」的力量,也是同理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