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lling
Do you wish to live the life as a journey? Are you eager to know the Way? Willing to lead an examined life, travel with all who long for the same home? Listen to Jesus of Nazareth; answer His Call. (你會將人生視為一場旅程嗎?你渴望找到這真道嗎?並且願意與同路人,一起過一個經過反省的人生?聆聽拿撒勒的耶穌,回應祂的召喚。)
- Os Guinness
當年,我對是否投身「突破」,思前想後;除了禱告,我決定好好地讀一讀The Call《呼召》。作者理解人們對人生目標的探索,並渴望真誠地生活,於是寫了這書。
不過,書本並沒有切實說出我心目中的答案。
但作者的一些話,對我卻有着深刻的啟發,他提到信徒在地的意義,乃紮根於上主的召喚:「來跟隨我」;神造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,因此從創造的意義來說,生命的目標是「成為你所是」,更重要是「成為上主要你成為的所是」,這就是我們的召命。頃刻,對 everything we are, everything we have, and everything we do有了新的理解,也間接回答了我的問題。
書中最後一章 Last Call:Finishing Well ( 完美終結 ),今天讀來別有一番感悟 :
1) 召命作為我們前行的目標,提供了成長的方向,包括不斷的更新,直至走完地上的旅程。
2) 召命並非由一個職份、崗位來定義,而是參與神此刻託付的工作,珍惜祂在你心中的感動。
3) 召命讓我們能夠享受事奉的喜樂。人生很多事情未必會有即時果效,但因為一切結果是在神手裏,我們就可以堅持下去,完成上主所交託的。
Compassion
“The great mystery is not the cures, but the infinite COMPASSION which is their source.” (「最大的秘密不在於治癒方法,而在於治癒方法的源泉——無限的憐恤。」)
- Henri J.M. Nouwen
曾經聽過一個故事:神用洪水消滅世界時,挪亞造了方舟讓動物藏身其中避過洪水。而登上方舟的必須是一雙一對的,有一種動物名叫「善」,「善」很想登上方舟避過災難,但挪亞對「善」說:「你必須要找到另一半才能上方舟呀,因為一對是包括雌性與雄性的。」「善」費煞思量,最後找到了「惡」成為另一半,才成功登上了方舟。
活在地上,有「善」就有「惡」,正如生活中有喜樂有哀哭,愛有時,冷漠也有時。
多年前,前輩跟領導同工談服侍,他竟選了Compassion: A Reflection on the Christian Life(《慈心憐憫:在卑微與逼迫中發現上帝》)一起閱讀,而不是什麼領袖學、管理理論!原來,事奉的起點是從 compassion ( 憐憫 ) 開始,這對我來說,又是一個覺醒。
現今社會追求數字量化,急於解決問題,很容易忽略了對方真正的需要。Compassion在拉丁文的字根更包含了「共苦」的意思,意味着我們不單與別人同行,更要學習擁抱苦難。
盧雲神父問得好:「我們可否願意不逃避痛苦,無能為力時不故作忙碌,站在哀傷的人旁邊一起面對死亡?」 人本能地逃避困難,但什麼時候我們願意進入幽暗,陪伴在患難中的人,甚麼時候就彰顯上帝的美善和憐憫,記得,主看重是我們的心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