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.書誌

撰文/吳芷寧 Breakazine

2019年02月01日
【破‧書誌】房屋實驗者的激勵

早前讀美國神學家布魯格曼(Walter Brueggemann) 的《先知式的想像》,謂先知的任務是「批判」和「激勵」,兩者缺一不可。在這個年頭看這任務,批判要有力已不易,激勵則更是艱難。當絕望感有其社會條件和物質基礎,激勵與希望是如何可能?

討論房屋議題,大概就更明白此中糾結。樓宇價格之高、地產霸權之牢固,愈來愈讓人苦惱,亦不是幾個人的一小步可以改變得到。這自然亦是編輯們最初的糾結:房屋議題還有什麼可以討論下去?但過往幾個月跟不同的人做訪談,在輪候公屋和買私樓的兩大主流「選擇」以外,逐漸理解「第三條路」(社會房屋和合作社房屋)的爭議和可能、香港的房屋實驗史、外國和香港的「共住」、「共生」趨勢,還真是在狹縫之中,看到一班人的思考和嘗試。

激勵是,當我們都以為美滿的房屋想像只會在外國出現,但原來香港也有自己的合作社房屋,到今日還有人在西貢的明順村努力支撐着這個珍貴的、經營「自主」的傳統;原來亦有不同團體擔當另類地產中介,接駁良心業主和有需要的人,提供租金低於市價的單位;亦有人以完全背離香港效率的速度,在農田旁邊搭建放器材用的建築物,由一磚一土開始實踐「自主」。亦有人說,反正房屋政策總是無法靈活應對每個人的需求,那麼他就以過往十年成立社企「要有光」的行動表明,可以由民間開始,建立一個多元的民間房屋體制。房屋是最讓人身不由己的領域之一,但這些故事,卻亦恰恰體現了一批香港人的「自主」意志和能力。

做這一期Breakazine 也發現,原來歐美、日本、台灣等地近年都有「共住」、「共生」的趨勢, 公社、eco-village 等intentional community,都是以理念去聚合社羣,並期望成員在生活各層面上實踐這些理念。那種對「一起」生活的社羣關注、對理念如何落實生活的細節重視,與其說是新趨勢,其實更讓人想起早期教會的身影,凡物公用、彼此相愛,自身見證已是福音的盛載。香港樓價高,這股趨勢在香港實在未成氣候,但當知道,原來確有香港人在南涌、粉嶺等地嘗試實踐「共生」,如此radical,或許也是對信仰羣體的提醒和激勵吧。

按Brueggemann 之語,當我們沉浸在皇家意識太久,連劏房都已見怪不怪,大概早已失落了想像房屋的可能。細讀這期Breakazine,固然無法幫你立即成功上車上樓,但看見這批實驗者的想像和能量,多珍貴,珍惜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了解更多有關Breakazine 056《假如這樣住就好了!?》的內容: https://www.breakazine.com/056

  • Share:

Related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