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.有話說

撰文/萬樂人 總幹事 相片/黃國榮

2018年02月03日
【總‧有話說】If I look at the one…

落筆時, 小女孩「臨臨」的悲慘遭遇,牽動了你我的心,也泛起很多關於虐兒的討論……

事件帶來的迴響、反思,各有體會。無論如何,它反映出大眾的惻隱之心,但我不禁問,為什麼有時面對一些「巨大」的不幸,人們卻又無動於衷?美國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Paul Slovic與兒子,愛達荷州大學教授Scott Slovic合著《數字與神經》(Numbers and Nerves),書中其中一個實驗就是給一組參加者看一張飢餓孩子的照片,呼籲捐款求助;然後給另一組參加者看同樣的照片,只是特別註明說:有數以萬計的兒童正在挨餓,結果獲得捐款數目是前者的一半。Slovic稱之為「誤以為無用效應」(Pseudo-inefficacy Effect),因為當人們覺得所做的只是杯水車薪時,反會變得麻木,袖手旁觀。

我倒想起德蘭修女所說:「看到一羣人(受苦),我永不會行動。看到一個人,我會。」(If I look at the mass, I will never act. If I look at the one, I will.)她明白到進入一個人的生命,勝過閱讀一大羣人的故事,這樣觸摸人心。

對「突破」而言,我們看每一個青少年,無論身處什麼體制環境下,他們都是一個「人」,並非一個「個案」;背後都有着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,而非只是一堆現象、數據。因此,無論是人際的深度結連、媒體的互動接觸,它們都是有血有肉、生命交織而成的。

與此同時,我們警惕自己,不濫情、不消費年輕人,只管真實地擁抱、展現每一個獨特的生命故事。對於故事,我們都是看童話長大的吧!總渴望每個故事都能夠「大團圓」結局,可惜世事往往充滿彎路,惟有懷着不變的盼望,用諸般的智慧,在風雨中與青年人同行!而這些「智慧」,經過沉澱,我們會毫無保留地去分享,希望通過文字、培訓、見證,感染更多的人,或許能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世界。

孕育一個生命成長,更新文化的土壤,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。不過,在這急促紛亂的世代,服務人數、即時成效等指標,主宰了大部分政府和社會的資源,以致社福界有時為了「跑數」而疲於奔命。「臨臨」的孤苦身影,讓我想起德蘭修女的另一句話:「不要為數字憂慮。每次只需幫助一個人,並且就從你身邊的那位開始。」(Never worry about numbers. Help one person at a time and always start with the person
nearest you.)

今天的香港,實在需要有人願意做一些扎根、長遠、有意義的生命工程,這是我們的使命,同時也帶來財政上的承擔與挑戰……

45年來,作為一個非政府資助機構,我們堅守初衷,除努力深化事工外,也努力做好價值的承傳。為此,我特別感激各友好夥伴,一路並肩作戰,是你們對每一個年輕生命的珍惜——helping one person at a time,反而成為最直接、最有愛的行動,鼓勵着我們前行,也祝福了香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!

  • Share:

Related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