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探討

受訪/ 利鳳儀(Fanny)、溫智偉(溫仔) 整理/ 許桂珊

2021年08月10日
【一起|一起的串連——將生命串連,坐看他們發光】

手機傳來一張照片,相中的小學生坐在桌邊,手機屏幕上有個大大的頭像,似乎兩人正透過手機視像通話,不知道對方說了些什麼,小朋友高興得向後仰頭,大笑不止。

對我們的同工溫仔、以及來自工業福音團契(下稱「工福」)的Fanny 來說,這不僅是兩邊一起同行的事工照片,也是他們彼此配搭、見證生命發光的一站。

溫仔說,雙方的結緣多得疫情牽線:「疫情嚴峻期間,我們輾轉得到一些捐助物資,然後想到最需要這些物資的,應是基層家庭。於是同工四出聯絡,就接駁上『工福』。」

Fanny 及同工過去幾年,一直定期關顧太子、深水埗區內的基層家庭,送上生活物資。合作初期,她主力聯絡基層家庭預約探訪,溫仔這邊就負責招募年輕人成為義工,包裝物資及進行探訪。

物資看似關鍵,然而Fanny 很清楚那並不是核心:「街坊即使是所謂窮,但物資僅是一點心意,即使沒有也不至於活不下去;他們更需要的,是connection。」一袋物資,或許能為街坊的生活減輕些許壓力,但更重要的,是提供與人連結的起點—從物資說起,談近況、需要、難處,漸漸建立關係。

一起共同建構新事

溫仔也有同感:「物資是不是很重要?也許是,但卻不是最重要。我們更看重與家長聊天、以及與小朋友玩的時間。」學校停課,學生只能留在狹小的劏房中,沒有同輩一起玩耍,沒有足夠空間活動,大人和孩子像困獸鬥,帶來更多摩擦,也更加疲憊。溫仔和義工留意到這狀況,就進一步構思出配對計劃—由「突破」招募有心的大學生作青少年義工,經「工福」的聯絡和協調下,每位義工配對一位基層孩子,每星期有半小時的視像通話,由義工們設計不同的內容,與孩子輕鬆一下之餘,也為全日忙於照料的父母打開休息的空間。「表面上年輕義工是陪小朋友玩,實際上讓父母有唞氣空間,對這些家庭來說,是更實在的支援。」

當溫仔提出這個計劃時,Fanny 雖覺有新意,但也半信半疑:「每星期傾半個鐘,有什麼好傾呢?」後來街坊回傳的相片和影片,令她的疑問一掃而空,「小朋友笑得好開心!手機屏幕不大,但能夠猜謎語、出數學題,甚至玩『收賣佬』—當義工話:『我哋而家鬥快搵屋企黃色嘅嘢出嚟』,他們真的即刻起身响屋企搵,然後就拎去電話前。好神奇,我沒想過能夠這樣『入屋』。疫情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,但另一邊廂又造就這些令人驚喜的連結。」

更重要的,是這是一件共同建構的新事。Fanny 說:「不是由一方全權主導、另一方跟住做,而是共同建構整個過程,大家一起參與給予意見,以不同方式呈現心思,造就更多可能。」溫仔笑說,其實這也是環境所逼:「那時原定的事工因疫情而擱置,我們起初也是抱着儘管試試的心態,但和『工福』一起試下去,發現又有空間和彈性探索不同的可能。」

超乎想像的見證

溫仔認為,與其憂慮能否做到,不如乾脆憑信踏出第一步:「雖然我們也有疑問,但看見有人回應,自然就行下去了,沒有想太多。」的而且確,在路上看見憑據和印證,就漸漸能放下憂慮和包袱。

後來在路上,Fanny 和溫仔果真的看見愈來愈多肯定,教他們相信這是對的方向。疫情放緩時,他們合力為基層孩子與年輕人義工辦了一次實體活動。有個素常內斂、被動的小六男生,在當天的攀石活動裏像變身成了「蜘蛛俠」,一下子就攀上牆頂,說起這,Fanny 感受甚深:「有些基層孩子沒有什麼活動可以參加,缺少刺激,圈子和成長也像受到限制。但看到他攀石,我見到那種生命力的展現,真的好感動。」

「說起攀石那次,我很開心有份一同見證!現在說起都會起雞皮……」溫仔未說畢,Fanny 已大叫:「我都係啊!剛才說起的時候都有起雞皮!」二人大笑,為看見生命放光而格外感恩;後來Fanny 更推介這位小六男生參與溫仔負責的一個新項目。從最初的派物資,到彼此合作同行,一起見證,溫仔坦言超出預期:「起初我們想得很簡單,就是服侍年輕人和基層家庭而已,但在當中,許多生命自自然然connect 了—年輕人與小朋友connect、義工與街坊connect、基層家庭與教會connect……交織出來的結果,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大。」

有甜頭,就可以繼續堅持

生命的連結和撼動,不止一次出現—有義工告訴Fanny,最近一位因探訪而認識的媽媽在其教會決志信主;又有一次,她想起不知基層孩子升中派位的結果如何,豈料身旁的義工一一說起誰獲派首志願、誰派到某間學校、誰正在叩門……「聽到這些,就覺得之前辛苦的聯絡、起動變得值得,好值得。像是嚐到『甜頭』,然後就能堅持;甚至發現,被祝福的羣體一個接一個。」那天「蜘蛛俠」的畫面,其他義工後來亦有說起,原來大家都看在眼內,撼動在心,暗暗成了繼續向前的「甜頭」—即使要花再多的協調、聯絡、行政工夫,Fanny 和溫仔也甘之如飴。

同行的力量,溫仔覺得如在暗黑中點燈:「每個人都有發亮的可能,當我們拿着光往暗處點亮其他人,整個空間就能慢慢亮起來。」看見別人的光,也會成為自己的激勵和祝福,也有力多走一步,將光帶給更多有需要的人。Fanny 也相信同行的光,能讓生命全然地呈現:「或許仍有着黑暗和障礙,但人與人可以觸碰,互相扶持、啟動,我覺得就能成就一種好大、好強的連結力量,抵抗社會和世界的uncertainty。」

同行不易,堅持更難,但身邊也許總有些造物主放下的「甜頭」,成為我們向前的動力。今天起,就讓我們留心這些「甜頭」,一起在時代中走下去吧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