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.有話說

口述/周思藝 副總幹事 筆錄/許桂珊

2017年10月01日
【總‧有話說】三段青年導師的歷程

最近再讀Eugene Peterson的著作“The Unnecessary Pastor“,談到牧者為什麼要將自己變成無關要緊。我雖非牧者,但過去40年的教會生活,曾被牧養,也曾作導師,不同階段,感受截然不同。

從「無所不知」到「彼此扶持」

記得剛返教會團契時才10來歲,導師都是大學畢業的職青及年輕夫婦。當時感覺導師們說的都很值得參考——他們對世界、事物的看法總是眼光獨到,在屬靈教導、待人處事上,都是可學效的。還記得有一次,因自恃聰明,處事出了差池,導師曾對我說:「思藝,要記住,做事不能急,要是做錯了,往後很可能要花上幾倍的工夫作修補。」導師的教誨,到今天言猶在耳。

當自己踏進職場,在教會也肩擔起事奉後,對導師們的觀感,卻由昔日的驚嘆仰望,漸漸化成一種更實在的真誠交往,彼此扶持。在羣體相處中,時會碰上人的軟弱和難處,驚覺舊時像智者般的導師,也會經歷困難,需要安慰和同行。

從「為人導師」到「再覓導師」

回顧自己擔任青年導師的體驗,關鍵是與他們同行:以至可以聆聽、提問和給予肯定。聆聽是劃出空間讓他們能夠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,無論這想法在成人社會是怎樣評價;面對他們的難處,很多時我會選擇單純的提問,引導及刺激他們思考。而在聆聽和提問的歷程中,我總是發現到一些可給予肯定的東西,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被看見。

隨着工作逐漸吃重、孩子相繼出生增加了家庭的投放,再碰上九七臨近,社會氛圍急劇轉變——身邊同儕相繼移民,社會人心虛怯,前景不明朗……重重衝擊下,要怎樣兼顧?怎樣適應?遇上瓶頸時,很期望能再有導師同行、指引和肯定。幸好當時在「突破」,同工兆康和文策成了自己的良師益友。回望這段歷程,成為他人的導師,有幸能用上自己的恩賜,能付出是感恩;與此同時,也因着自身的掙扎和限制,更深明瞭自己也需要有導師。

從「培育導師」到「沒有我也可以」

到了今天,也是思考「明日之後」的時候了。一方面從前線青年導師的角色退到支援及培訓,在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聆聽他們的難處與掙扎之餘,讓新一代的導師能有空間嘗試、摸索,累積和年輕人同行成長的寶貴經驗。

另一方面,深深覺得人到了某個時候,我們着眼的應當是為空間的出現製造條件,讓自己變得無關緊要——就是不將一件事或一個羣體的關鍵押在個人身上。不放心也當放手——這就是我們能為下一代做的事,放手讓他們有充足的空間去發揮,即使放不下心,也不用自己的標準去量度他們的付出。

這不容易,我們總是希望自身被需要,然而,讓自己變得無關重要,有時更重要,或許這是上帝的心意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