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.書籍

撰文/史曉晴 出版部 攝影/西奈

2021年08月10日
【閱.書籍】久違了的,面對面的交流

「柏林的聖誕市集發生恐怖襲擊時,我剛好正在市集的另一邊……」

「我之前去了瑞典working holiday,也上了瑞典文班,(瑞典文無法翻譯)……」

又有一個人舉手,我把從其他人手上接過的咪高峰遞到她的面前。數不清第幾個人舉手,沒有預期地很多人發問,又或分享經歷,我在旁聽着一個個人不同的故事。

這是《自由未竟—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》的分享會。此書早在1 月出版,但因疫情關係,幾個月後才迎來第一個新書分享,也是疫情爆發之後,事隔一年多以後第一次籌辦的分享會。

起初與作者甄梓鈴接觸時,她還在歐洲,旅程仍未結束。那一年,她在歐洲當獨立記者,一手一腳擬定題目、相約訪問對象、寫下報道,採訪香港人較為陌生的國度—她以瑞典為駐點,走訪德國、波蘭、捷克、匈牙利,以至波羅的海三國,談氣候問題,談難民危機,談「布拉格之春」50 周年,談「柏林圍牆」倒下30 周年,也談他們近年遇上的問題。

書籍正式出版是兩年多以後的事。收到書稿,讀到當中的採訪,有的已經難以適時指向當日發生的事件,但報道中提出的議題仍然值得關注。這些議題,在歐洲引起連番討論,影響不同國民的政治取向,以至投票傾向,雖然未必獲香港主流媒體所關注,卻是世界公民必須認知的。

那日的分享會中,作者談及預備採訪前的一切,如何為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議題,尋找香港人容易感興趣的角度。例如談北歐的移民問題,她從球星伊巴謙莫域入手—這位歐洲球壇上的矚目球星,其父母分別來自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,是移民後裔向上流動的成功例子。但是,這位球星的成長地、幾乎8 成人口都是移民的羅絲格德, 因犯罪率高,被傳媒稱為「戰區」,不少人因此被標籤和歧視。這說明伊巴的成功僅是個別例子,更多的移民仍在掙扎。

2014 年,本來在瑞典攻讀博士的伊拉克籍學生祖瑪,因被困於「伊斯蘭國」(ISIS)佔領區而發短訊與教授訣別,教授得知後聘用傭兵把他及家人救回,這事在4 年後獲新聞報道,轟動全球。香港人對這則新聞的看法,大多當作趣聞,作者訪問當事人祖瑪時,更着意談到其所屬的雅茲迪人的困境,嘗試梳理這些年間,這個伊拉克的宗教少數派在面對國與國的戰爭之餘,如何面對伊斯蘭教徒逼害的歷史。

能聽見作者分享未有敍在書中的二三事—輕鬆如寫作前後的想法、嚴肅如選取哪一個角度書寫,都是獨特的。由於編書時要考慮書本篇幅、主題擬訂、內容進路等,即或有多番討論,許多獨特的故事和時刻不一定都能被文字記錄,印在書內。書籍分享會的場境,就把這些彩蛋——書寫過程中的思考、孤獨、掙扎、心思還原呈現,也是我喜歡舉辦分享會的原因。這種人與人的連結,面對面的交流,能交換不同的想法,拼出各式的火花,始終難以取代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