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.心緒

撰文/黃麗彰 相片/黃國榮

2018年04月04日
【讀‧心緒】認清情緒傷害

情緒傷害很難讓人知道,因為情緒是無形的,只能靠一些外顯行為,去了解某些心理傷害已經發生。筆者從臨牀經驗,歸納了以下數種症狀: 自我保護的傾向 存這種傾向的人,最怕面對自己的過失,因為太怕遭受譴責,要諸多辯解,企圖推卸責任,為自己解圍,又或是竭力掩飾過失,不敢面對別人的追究。由於太習慣為自己辯解,這會發展出很多狡辯的能力,別人是很難令他們安定地反省自己。面對一個自我保護性強的人,有時真的令周遭的人無所適從,即使用愛心說誠實話,他們也聽不下去。

另一種自我保護的傾向是不敢承擔責任,或是逃避責任,在他們心目中奉行「多做多錯,少做少錯,不做不錯」的原則,他們實在太怕面對錯誤,彷彿犯了錯或遭人找到錯處,就是否定了自我價值,因此千方百計想逃避。有時為了避免犯錯而把事情一再拖延,以為用「鴕鳥政策」便可以避免別人的指控,但結果愈是逃避,別人對他們的評價便更低。

強迫的傾向 由於太害怕事情失控,這種傾向的人會強加於人,硬要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和想法。若然別人不接受,便用種種伎倆,包括情緒操控、權力等令別人就範,他們深信事情只要跟自己的意思去行,一切就會妥當,他們便擁有安全感。存這種傾向的人是沒有安全感的,他們太需要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,故此難於接受不同意見,當別人否定自己的意見時,就好像否定自己。

強迫傾向的人除了要別人就範外,內心亦懼怕別人的拒絕,面對拒絕是一個令人難堪的過程,他們不會諒解別人拒絕的原因,而是集中思考自己有什麼不好、導致別人拒絕。由於他們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,因此對別人的拒絕十分敏感,有時為了避免拒絕,索性不採取主動,於是在社交上更形孤立,內心更覺寂寥,再次造成情緒的傷害。(原書內文尚有自卑、懷疑、非理性、以及憤世嫉俗的傾向,因篇幅所限,未能在此刊出。)

人類的天性有求存的本能,當外來的刺激令我們受傷害,我們便會因着求存而衍生自我保護的反應。這些反應源於傷害,令我們對世界產生一種觀感,例如我們曾遭遺棄,便可能認為關係並不可靠;若我們曾遭白眼,我們會以為人的尊嚴只能建立在財富上;又或者我們曾被出賣,我們便處處提防,不再輕易相信別人的動機等。這些傷害,令我們發展出一套對世界的理念;這些理念,加上情感的記憶,便發展出以上種種傾向。故此要處理情緒傷害,可以從檢視自己的世界觀入手,了解我們的世界觀是怎樣發展出來的。當我們認真面對,往往會發現它們是扭曲了的世界觀,不住阻礙我們成長,阻礙我們與別人建立真誠的關係,更阻礙我們認識造物主的真善美。

處理情緒是不容忽視的。由於情緒傷害令人太痛苦、吃不消,我們會在情感的層面上,運用種種防禦機制來止住情緒上的「痛」,但這樣亦會妨礙我們接觸最原始、最根本因傷害而來的情緒。透過接觸原本的情緒,反而隨它自然地溜走,不再停留,亦不讓它成為我們心理的塵埃。

本文節錄自《情緒傷害的治療》
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我們難免經歷情緒傷害。知道為何受傷,可以幫助我們初步處理;明白事情背後的意義,學會接納及重建生命意義,不但有助我們走出傷痛,更可以自助助人,讓生命更豐富。

本書分為上、下篇。上篇:為何人會經歷情緒傷害,即傷害的內在和外在原因,並追溯人的個性和人性需要與傷害的關係。下篇:說明如何處理情緒傷害,並從中發現生命意義,重建新生,有勇氣踏上前路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