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探討

撰文/史曉晴 出版部 相片/黃國榮

2025年08月19日
【我所看見的城市】與一座城市,建立關係 ─ 談《這座城市叫香港》的出版

兩年前,在《城市散步學──以香港作為起點》出版不久,書展剛過去,但七月還沒有完,我跟黃宇軒(Sampson)聊着聊着,開始討論下一本書的主題。

有一天,我問Sampson,「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思考,什麼是城市?」

《香港散步學 ─ 以香港作為起點》榮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別出版獎,左起突破出版社社長梁柏堅、作者黃宇軒(中)及編輯史曉晴(右)。

我說起最初對「城市」提起興趣,是因小時候玩《模擬城市》。規劃整個城市,在修橋搭路,建設高樓之外,需要開發水源、興建發電廠,還要在一定範圍內設置警局、消防局、醫院等,其實相當複雜。

Sampson 的答案則是回到皇后碼頭被拆的那陣子。事件對於一代香港人影響深遠,在那一個時代,以至隨後的十多年,啓發他們以新的視角觀看城市,觀看香港。從此,有一班人看城市的方法與從前不同。

後來有一天,黃秋生在Facebook 問,「假如有日離開呢個地方之前,我唔想好多地方都未去過,我到底認唔認識香港?」

我跟Sampson 又討論,是什麼令人與地方建立關係?若然不因離開,我們有沒有迫切性去理解身處的城市?

我說,探索一個地方,不是要走遍每條街道、每個山頭,而是發掘自己與城市之間的關係;Sampson 的答案更加直接,他說想深入認識一座城市,與愛有關。

愛上居住的地方不是必然,但談喜歡與討厭之前,必然是因着與地方建立關係,才有獨特的感受。這些討論後來成為了《這座城市叫香港》的原始想法,他書寫了五十個香港地方,讓人重新認識香港——有他讀書、工作、生活的地方,也有啓發他的角落。

《這座城市叫香港》談香港,也談愛與關係。Sampson 的書寫,以城市研究出發,既有公共討論,也有個人回憶。僅以書中一句話總結,「城市之於人的意義,不在於抽象的總體概念,而是在於那些真實讓人們生活開展、盛載喜怒哀樂的地方。」

當我們與這個地方建立起不一樣的關係,從此,我們看見的城市就不再一樣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來回個人與公共記憶之間 ─ 黃宇軒談寫作背後

(編按: 本文為出版部陳俊桀記錄了黃宇軒在2025香港書展講座上與讀者分享的寫作感想撮要。)

由 2020 年開始Sampson 先後出版《香港散步學》及《城市散步學》;2025 年出版《這座城市叫香港》,Sampson 想對讀者說什麼呢?

香港有咩咁獨特

Sampson 說這些年間經常被問到:「香港和其他城市比較,有何獨特之處?」書寫香港多年,卻一直被這問題難倒。「如果說香港人行得好快、好匆忙,但你去到台北、東京,難道人家又不匆忙嗎?」Sampson 認為,我們很難斷言不同人提出的香港特質,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。於是他嘗試將問題轉化:「當你在問『香港有咩咁獨特?』,其實可能是想問『香港是座怎樣的城市?』」

拋開對「獨特性」的執念,是次寫作《這座城市叫香港》時,書中投入較多個人記憶和情感,例如寫到旺角時,既寫對行人專用區的熱鬧回憶,也提及「旺角E 出口」怎樣以最熱門的等人地點存在。Sampson 希望自己的書寫能夠來回個人與公共的記憶之間:「自己記得的東西,不完全是私人的……我跟很多人一樣都是目擊者,一齊看到城市的變化。」

我們書寫地方

書展期間,Sampson 長駐在突破出版社的攤位與讀者傾談,每當有人來找他在新作簽書時,他都會寫上:「我們書寫地方」。意思是想邀請大家通過書寫地方,來回答香港是怎樣的城市。

 

  • Share:

Related Po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