觸.人際

撰文及相片/黃兆恩 更新園

2018年06月01日
【觸‧人際】營會訓練的反思(三)──動機

改變(Change)、活動(Activities)、動機(Motivation)、人(People),是訓練營會的4個主要元素。前兩次和大家分享了「改變」與「活動」,今次談談「動機」。

心理學上,動機被認為是行為發生的內在驅動力。據行為科學家的研究,人的行為由動機引起,動機由人的需要決定,例如,起床後感到餓(生理需要),想吃早餐(動機),於是走進廚房炒蛋(行為)。馬斯洛曾提出「需求層次理論」(Maslow’s Hierarchy of Needs)。我們亦可循這理論思考,營會帶領者可如何理解、提升參加者的參與動機,及滿足他們的需求:

生理及安全需求 不論在室內或野外舉行營會,我們都須為參加者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,滿足安全——這最基本的需求後,才開展活動。在野外的營會,事前固然要有更多的準備,例如提供入營須知或營前聚會,讓參加者知道可以怎樣預備,減低他們對野外環境及營會的焦慮。進入野外環境後,更要以參加者的節奏來調校營會的進度。

歸屬與情感 歸屬需求指的是參加者渴望成為羣體的一份子,與他人建立一種「我們」的關係,在營會中得到欣賞、接納與肯定。有項熱身活動叫「列隊」,參加者要在限時內完成任務後列隊成單行。初時由營會帶領者訂下時限,參加者的表現較為緩慢;後來由參加者共同決定時限,結果他們不僅能於時限內完成目標,並且非常投入參與。關鍵在於,這個目標(時限)是有意義的——因為這是由羣體共同討論得出來。當他們確認這目標,內在的推動力就出現了,同時亦能漸漸建立「我們」的羣體感覺。

自尊(成就、自我價值) 自尊需求讓參加者感覺到有價值,完成具挑戰性的活動,達成目標,有成就感、有意義、有榮譽。前文提及的「決定時限」,就是一項高挑戰性的解難活動,討論過程中要兼顧數十人的情況,其中參加者有進取的、有保守的、以及一些沉默的大多數,討論中也有張力。如果能提供足夠的討論空間,落實共同確認的目標,且能順利完成,不僅可以建立羣體,還能增加參加者的成就感及信心,繼而更投入參與接下來的活動。

自我實現(發揮潛能) 這需求不易在營會中得到滿足,儘管我們嘗試設計高挑戰性的活動,卻不一定帶來高動機的參與,這實在需要配合前文提及的各種需求的滿足,包括生理及安全需求、歸屬與情感及自尊建立。當然,工作員亦有其需求及期盼,但要警覺不要滿足於「我能帶到……」的自尊需求,甚至凌駕參加者此時此刻(here and now)的實際需要。

在提升動機、激勵參加者之先,閱讀及理解參加者真正的需求,才是重點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小貼士:
▶ 想提升參加者的動機,必先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,讓他們得到基本的滿足。
▶ 當發現雙方的期望有落差,就要勇敢地調校,以配合參加者的節奏來推進活動。
▶ 與參加者共同制訂活動的目標,不單是由工作人員帶領活動,而是工作員與參加者一同參與活動,同行共學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