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韜及阿Sa 剛在6 月完成了DSE 考試,參加了突破機構舉行的「DSE 畢業『試習』實習計劃2025」,開展了一場獨特的社區探索。

二人的實習機構「跑緣」,是一間獨特的非牟利機構:既是「廳」,向客人提供咖啡及輕食;亦舉行跑步訓練班,教導參加者「養生跑」。每逢週日,「跑緣」便化身為崇拜場地,由負責人之一 Carmen 牧師帶領聚會。
基於「跑緣」的多重身份,二人在五星期的實習期內有三種實習經驗。「一開始實習時我們便去抹枱、收拾東西等樓面工作,慢慢再學習水吧的工作,例如是炮製小食蝦多士、沖咖啡等。可是,有一天忽然負責水吧的人不在,於是我和阿Sa 便要負責一整天水吧的工作…… 最後都是非常順利的。」阿韜憶述實習體驗時,露出一個腼腆的笑容。
走進「超窮教會」

「跑緣」舖外寫着「超越貧窮 . 進入豐盛」八個大字,阿Sa 對此印象深刻。「Dino 牧師說教會的名字是『超窮教會』,理念來自《聖經》哥林多後書八章2 節的經文:『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,仍有滿足的快樂,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。』意指即使人在物資上缺乏,仍可有豐盛生命。」
逢星期三及五, 阿轁及阿Sa 會跟隨Carmen 及Dino 牧師到通州街公園派飯予街友,同時邀請街友參與崇拜。「逢星期三在通州街公園就會有崇拜,我們亦會教長者一些簡單的運動,然後向他們派飯。」實習期間阿Sa 亦跟隨神學生參與在那兒舉行的「平民夜總會」,與街友唱詩歌及玩遊戲。
實習後的反思
短短五星期的實習,讓阿韜反思工作是否就是只為了錢呢?「朋友會問我做這份工是為了什麼?『金錢又唔多,我做兼職的錢都多過你啦。』」阿韜說對他而言,這次「試習」是他由完成中六課程到進入社會前的一個階段,過程中學習與不同背景人士的溝通技巧。
阿Sa 在「跑緣」實習後則思考同行及關懷的意義。「在這裏會把『派飯』叫做『送暖』,『露宿者』叫作『街友』,這個稱呼代表了他們的態度,與外間一般支援露宿者活動的心態不同。叫他們做街友是要表達一種同行的心態,而不是一種從高位看低位、我幫你的心態。」作為信二代的阿Sa,從小跟隨父母返教會,疫情期間沒有再返,是次實習讓她從新參與教會事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