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.羣故事

撰文/林蕙芝 外事部 相片/林蕙芝、溫智偉

2025年10月21日
【人‧羣故事】落地又「樂地」傳道人孔維樂

在一片打鐵、垃圾傾倒、街坊閒話家常、年輕人嬉笑的聲音中,跟油蔴地社區工作者孔維樂對談,竟跟周遭毫不違和,如背景音樂般補充資料 —— 在歷史氛圍、草根社區中,或許這正是油蔴地的特質,混雜、多元而充滿生氣。

自幼於油蔴地成長,年前成為自由身傳道人的他,創辦了「樂地文化」,於砵蘭街租下地鋪「樂地」作社區空間,讓大專院校、藝術、社區或信仰等團體參與社區,並給街坊、清潔工自由使用與休息。

「油蔴地是新與舊的混合體,既有滿載歷史的果欄、玉器市場、戲院等,同時不乏羣體來建立文化及藝術活動;這區的基層、少數族裔居民也多,種種都很值得年輕人駐足及參與。」

孔維樂與「突破」有不少合作,亦從不離開油蔴地。三年前開始,他成為「突破青年發展」的好友,既是「我知我咩料!」的導師及顧問,策劃課程及帶領參加者,從社區關注出發,以行動實踐介入,並用藝術創作分享當中的啓發;同時「樂地」也是今年「DSE 畢業『試』『習』計劃」的實習單位,讓同學於工作場境中探索未來路向。

在「我知我咩料!」中,他為年輕人對社區、弱勢社羣的觀察提供意見:「我像一道橋,帶領參加者探索社區,引領他們為關注的羣體,用藝術或不同項目來修修補補。」而於「DSE 畢業『試』『習』計劃」中,則讓同學「落地」(是「樂地」的諧音)投入社區五星期,他指為年輕人帶來更大的陶造。

「實習同學主要陪伴我們及街坊做活動;更多是學習待人接物、善待別人及應變,連清潔與善後也要落手。」他說社區工作並不偉大及高尚,而是用五感長時間投入社區:「像其中一位同學,透過一邊做一邊問,觀察街坊的舉止言談,模造了他的世界觀。」每位同學實習後都要交功課,這同學就交出一條記錄社區貓的短片。「他的觀察很細緻,拍攝貓與街坊的互動很有情感;相信這些對他未來進入成年人世界,已帶來一定影響。」

「 突破青年發展」同工溫智偉指,請來孔傳道作導師,是因為他對於年輕人進入社區甚有經驗:「這些都不是我們最擅長的,而他卻能帶來新的視角。加上青少年常說,他們認識油蔴地,只因為要去那裏補習呢!」溫智偉認為年輕人能深度理解油蔴地,是難得的學習機會。

孔傳道則盼望身為基督徒的你我,多思考如何為城市與社區帶來影響:「我想起,突破的創辦人蘇恩佩說:『這一代先知在哪裏?』。跨出去跟社區連結,參與日常,會不會是尋找的方法之一?」他帶來的詰問,或者也值得我們反思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