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13日
青年情緒受困只五成求助 情緒污名化礙求助意欲 正面傾訴經驗成青年困擾出口

近日,本地八所大學發表聯合聲明,呼籲社會各界關注本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。同時間不同的新聞媒體、辦學機構,亦在各大平台提供輔導或情緒支援熱線、希望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。然而,這一連串青少年輕生事件讓我們不禁反思:「青少年面對困擾,情緒支援服務為何未能停止悲劇發生?」研究發現,五成受訪青少年受高度情緒困擾;七成六受訪者希望向人傾訴,但實際不足一半傾向尋求他人幫助。數據顯示情緒污名化影響青少年對情緒的想法,以致感困擾亦不願向他人傾訴,而正面傾訴經驗有助青少年正面看待情緒困擾,尋找幫助。

菁研工作小組(下稱「菁研」)—— 由一羣大專生組成的研究小組聯同突破機構於2022年8至12月期間進行「情緒污名化與青少年求助行為」研究,研究以滾雪球方式(Snowball Sampling)邀請10-29歲青少年填寫網上問卷,成功收回529份有效問卷。受訪男性為37.4%、女性則為62.6%,平均年齡21.4歲。

主要發現:

一、情緒困擾尋求幫助者不足兩成    情緒無法紓緩影響健康

數據顯示,75.6%受訪者的情緒困擾來源多於一種,而69.1%表示情緒受困擾(註1)。面對情緒困擾,76.4%表示想「搵人傾、搵人幫」。但只有五成(49.3%)傾向「搵人傾計/陪伴」、尋求幫助的甚至不足兩成(15.8%),更有31.4%傾向拖延、不理。感到困擾卻不處理,困擾得不到紓緩,情緒健康因此變差(註2)。研究進一步以分組處理(註3),結果發現有三成受訪者,他們的情緒困擾程度最高但強裝積極;他們表示想「搵人傾、搵人幫」但無人可傾訴幫助,要獨自面對「撐得好辛苦」,情緒健康偏差。可見青少年受到情緒困擾需要處理,讓情緒得到紓緩。

二、情緒污名化影響青少年對負面情緒想法   受困擾唔出聲   

研究發現青少年遇到情緒困擾,會有強裝積極、不想麻煩別人、只能自己面對的想法。例如80.5%同意「即使情緒不好,你都會表現積極正面,唔想家人朋友擔心」;63.9%同意「自己的情緒只可以自己面對,其他人很難幫忙」。相關度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愈抱有這種想法,愈不會找人傾訴(註4)。

那麽,為何青少年抱有這種想法以致他們不處理困擾?研究發現來自自我及社會的情緒污名化顯著影響對情緒的想法。自我污名化方面,64.1%受訪者同意「若經常受情緒困擾,會俾人「脆弱」、「唔掂」既感覺」;社會污名化方面,73.6%青少年認為「社會一般人會害怕、盡量遠離有情緒困擾的人」。透過相關度分析,結果發現青少年愈傾向有情緒污名化,愈有「強裝積極、只能自己面對」的想法,愈不會處理情緒困擾(註5)。

三、不足五成有正面傾訴經驗     情緒困擾無出口影響求助意欲

不足五成(42.3%)受訪者有正面傾訴經驗(感到安全、被接納)。研究發現正面傾訴經驗能夠紓緩青少年的情緒困擾,並讓他們去情緒污名化,建立較正面的想法。透過相關度分析,青少年的正面傾訴經驗愈多,情緒困擾愈能得到紓緩。同時,情緒污名化的想法愈弱,青少年愈傾向不再「扮無嘢」、認為困擾只可以自己面對,更傾向找人傾訴求助,處理困擾(註6)。結果反映,青少年能感受到安全、被接納的傾訴經驗,除了讓他們的困擾找到出口,更重要是能建構他們對情緒困擾有較正面的想法,以致他們受困擾時會尋求幫助。

總結

負責是次研究的菁研工作小組認為,研究顯示由於受情緒困擾的青少年深怕被污名化,因此令他們傾向拖延或自行處理,唯未能有效紓緩。研究發現藉著提升青少年的正面傾訴經驗,能讓青少年更願意向人求助。有見及此,在個人層面,我們建議外界可以多留意青少年的情緒狀態,適時主動關心青少年的需要。而於傾談期間,可多聆聽而不只是給予對方意見。在社會層面,我們亦建議有關機構能加強推廣社會上的輔導資源,讓青少年更清楚了解自己於受情緒困擾時,有不同方法、單位願意提供協助,讓他們感受到外界仍有願意聆聽者。

突破輔導中心經理廖暉清女士認為,香港的生活一直以來都以講求速度、效率及生產力為目標,人要夠「醒目」,所以青年稍為怠慢或情緒低落無力時,也不敢表露出來,深怕被視為「弱者」、「做人唔合資格」、怕被歧視及排斥。如身邊人只灌注正能量去催迫他們向前,便更感消化不了,而對尋求幫助卻步,甚至厭惡!

情緒本來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,它能真實反映人內心世界的狀態、渴求和需要,每一個情緒都有它的存在價值,是人難以用言語表達之吶喊。建議我們幫助青年人仔細覺察及辨識每一個情緒,慢慢引導及開放聆聽各情緒背後所蘊藏的深層需要,讓需要被看見及正視。當情緒得以梳理及紓緩,青年人就能有正面的傾訴經驗,這有助他們在情緒困擾時,可放心尋求協助,找人傾訴。

註1:69.1% 受訪者評自己的情緒困擾程度為6分或以上(10分滿分)。

註2:根據線性迴歸(Linear Regression)分析。結果顯示,情緒困擾、處理情緒困擾、情緒紓緩顯著預測情緒健康(R2= .284)(F(6,528) = 34.493,p < .001),情緒困擾(β= -.277,p < .001)、「拖延、不理」(β= -.214,p < .001)有顯著解釋力。

註3:根據「二階段集群分析法」(Two Step Cluster)處理,結果發現當將變項分為4個群組時,最能明確清楚地區隔出面對情緒困擾而無人可傾訴的青少年群。群組4(N=155)群組4有較高向人傾訴意欲,但同時多出現無人可傾訴的情況,加上他們對獨自面對情緒最為感到辛苦,亦最傾向於人前裝作積極,他們的情緒困擾程度亦是各群組中最高。

註4:根據Spearman相關性分析(Spearman’s Correlation Analysis),「面對情緒困擾,你搵唔到有咩人可以傾訴/幫助」與「自己的情緒只可以自己面對,其他人很難幫忙」(r = .224,p < .01)、「即使情緒不好,你都會表現積極正面,唔想家人朋友擔心」(r = .133,p < .01)呈正相關。

註5:根據Spearman相關性分析(Spearman’s Correlation Analysis),自我污名化與「即使情緒不好,你都會表現積極正面,唔想家人朋友擔心」(r =.268,p < .01)及「自己的情緒只可以自己面對,其他人很難幫忙」(r =.254,p < .01)呈正相關。社會污名化與「即使情緒不好,你都會表現積極正面,唔想家人朋友擔心」(r =.110,p < .01)及「自己的情緒只可以自己面對,其他人很難幫忙」(r =.235,p < .01)呈正相關。

註6:根據Pearson相關性分析(Pearson’s Correlation Analysis),青少年正面傾訴困擾經驗與自我污名化(r = -.373,p < .01)、社會污名化(r = -.136,p < .01)、「自己的情緒只可以自己面對,其他人很難幫忙」呈負相關;與「想搵人傾、搵人幫」(r = .244,p < .01)呈正相關。

< 完 >

* 請瀏覽「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」網頁以參閱研究詳細分析結果

發稿:菁研工作小組*、突破機構

發言人:菁研工作小組 楊洛寧小姐        電話:6163 4119

菁研工作小組成員:楊洛寧、張淑津、周錦雯、李敏菁、麥灝勤、譚兆祺(排名不分先後)

菁研工作小組電郵:btmrdtf@gmail.com

菁研工作小組網頁:https://ir.breakthrough.org.hk/ytf/

菁研喻意青年研究青年做。工作小組由一羣大專青年組成,致志以研究數據揭示社會真象、反映青少年的真實聲音。菁研主要有兩項工作:一、進行青少年研究,回應社會議題;二、整理有關香港青少年研究數據,並上載至「香港青少年研究檔案」。

突破機構  事工研究及發展部 

電話:2632 0170(盧先生)

電郵:research@breakthrough.org.hk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