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探討

作者/史曉晴 出版部 照片/阿果提供

2022年06月23日
【時代曲】香港流行樂壇的備忘,也是給香港的備忘

歌詞說,「四月份是最殘忍」。這個4月,我們正在為《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——香港樂壇變奏》進行最後的修訂。

緣起

編輯這本書是一個奇幻的旅程。4年前,跟阿果第一次合作,出版《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—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-2017》時,喜歡香港歌手,聽廣東歌,好像有點另類。有一次,他在分享會提到自己晚晚追看《全民造星》,雖然舞台設計簡陋,表演參差,但見證這班男孩的成長,有一種莫名的感動。那時候,台下有着共同嗜好的人寥寥無幾。

還是廣東歌

這種感動,從當年少數人的感受,漸漸成為香港人的共同情感。時移世易,香港的流行樂壇經歷過低迷後,迎來了另一個新的世紀。開始籌備這個出版計劃,是去年的事,廣東歌重新走進大眾的視線。很多人重新聽廣東歌,支持香港歌手,買唱片睇演唱會,肉緊頒獎典禮的賽果。在舞台,在街頭,在社交媒體,隨處可以見證有人為着某一小節而抖震,為着某一句歌詞把心境道破而落淚。

不只是追星?

還不止於此,今時今日,追星從一撮人的活動躍成日常。廣告牌,巴士站,大廈幕牆,尖東海旁,香港各處都有着同一道的風景。曾經寂寂無聞的12個男孩,成為了無人不曉的明星,不再有人問「分唔分得清」。有一班人掩不住喜愛,集資賣廣告,祝願偶像生日快樂;有一班人開始自稱「前夫」,經常吃快餐,排隊更換手機供應商。有人精短說明,這一種狀態,叫「周圍都係」。這一種現象,不止針對一隊人,還指向不同的音樂人,甚至是很多獨立音樂的單位。

對於很多人來說,這一波的追星熱潮,或者有點陌生,但談流行文化,無論是廣東歌或是港產片,從來不止於今期流行,在注目舞台上的明星的時候,同步見證了整座城市的轉折,也能觸摸人心的變化。這也是做這本書的初衷,3位作者陳嘉銘、吳子瑜與海邊欄記下了2010年後的香港樂壇,經歷過怎樣的日子,才回到很多人再次擁抱廣東歌與香港歌手的時刻,並以此作為備忘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