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探討

(本文以筆訪進行,由出版部編輯撰寫。)

2022年10月20日
【試錯】出版部自白 : 「試錯」日常……

多年前參加一場編輯培訓講座,講者是資深的出版人,也曾寫作教授編輯技術的書籍。他提到一個新人進入出版行業當編輯,大概需要十年時間才能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編輯,這十年時間是給他犯錯,用十年犯下足夠的錯讓他學習得成熟。這意味着,編輯是個在錯誤中成長的職業,也免不了要透過犯錯來成長。

1. 錯字 

有沒有試過在閱讀時看到錯字?這對編輯來說是相當「飲恨」的錯。每份書稿,我們看了其實不止兩三遍,一般稿件由初校到成書,至少會做四次全本校對。甚至有時會聘請外判校對員,針對以中學生為對象的書稿,專責審核文字,可惜經過多人多次覆檢,卻難免在印刷出來後仍發現一個兩個錯字。這個時候,編輯會有一種「中槍」的感覺。

2. 策劃「錯誤」

除了文本上的錯誤,也會出現策劃上的「錯誤」。如果出版社要開展新的書系,或策劃新的書目,可能對象是未接觸過的讀者,事前就要因應讀者的閱讀喜好、需要,策劃合適的內容選題,擬定能引起興趣的書本體制。

有時會以為這個書名最有趣,讀者一定喜歡,或以為這個包裝一定能吸引某類讀者了。可是,也許由於資料搜集不足、對讀者認識太少、巿場資訊缺乏、經驗未夠,甚至可能編輯認知偏差等等,結果不似預期。面對這種失敗時,只能總結教訓,期望將來可以策劃到更適切的作品。至於策劃「錯誤」的作品,則要待在貨倉,等候有人賞識的一天。

錯誤的初版最珍貴

老生常談:經一事長一智。每一次錯誤都會令編輯學到某個檢查環節少不了,然後以口耳相傳。除了錯字或錯資料,上述提到的各種出錯,很多時都只出現一次,因為之後整個團隊也會學到教訓,也會把經驗傳給新同工。

曾讀過一篇文章,提及某本名著的初版價值很高,而辨認名著是否初版,則是憑藉書內的錯字,因為來到第二刷,不少錯字已被改掉,就沒那麼值錢。這個故事也許有時可以讓出版人自我安慰一番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