觸.人際

撰文/黃兆恩 更新園 相片/陳懿婷 更新園

2017年12月01日
【觸‧人際】營會訓練的反思(二) ── 活動

改變(Change)、活動(Activities)、動機(Motivation)、人(People),是訓練營會的4個主要元素。上次和大家分享了「改變」,今次分享一下「活動」這個元素。

營會活動大多以經驗學習為主,常見的,多是一個小組(8-10人)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任務:透過接收信息、提出意見、互相討論、共同行動,從而解決問題,達至目標。活動中,透過互動分享,不單學習溝通技巧,同時亦增加對自我的認識。無論活動成與敗,皆催化小組的前行成長。活動設計與執行簡單可分為3個階段:

前期準備
我們需要蒐集資料:包括申請營會一方的期望,以及參加者背景、狀況及需要,方能選擇及設計合適的活動。還記得多年前帶領一間學校的職員培訓,目標為團隊建立,雖然校長期望有高衝擊及高震撼的活動,以提升教師團隊的士氣,但經過數次聯絡後發現,老師們的士氣不太差,最後活動選取仍以團隊建立為目標,而高衝擊及高震撼的活動就改為更多的小組討論及分享。

要是未能在事前了解參加者的期望和需要,也可在營會開始時,觀察及感受他們的狀態,如他們的步伐是緩慢或是輕快,眼神是游離或是期待,回應是靜默或是踴躍等。掌握這些線索,營會帶領者也可調校自己的語速和節奏,幫助自己和參加者同步。

當下執行與回應
與參加者同步是第一步。他們往往帶着不同心情參與營會,因此,工作員首要是調校他們的步伐至相近節奏(Tuning),營會活動的推動才會事半功倍。猶記得一次早上的營會,部分參加者蓄勢待發,期待活動開始;有些則較被動,甚至不在狀態。為了拉近與他們的距離,我問大家是否吃了早餐,有年輕人表示未吃,剛好有餅乾和水,於是就拿來給他。參加者的基本需要被滿足,就能把注意力轉到營會上:就像本來時速60米的小車,能加速至70、80米,讓參加者們同步進入接下來的活動。

當然,不同的步伐難以在一個短時間內拉近,帶領者需有忍耐的心,等待時機出現,以一個個小活動,將雙方的差異逐步收窄,讓參加者自我調校心境,投入活動的節奏;參加者的心情,也會隨着活動而改變。因此,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及同理心,忍耐與等待也是相當重要。

活動後的反思
活動後,多會做解說分享(Debriefing),許多時是由帶領者把活動中所發現的講述出來。然而,重點不是帶活動的人看見什麼,而是經歷活動的人發現什麼,因此更好的做法是拋出問題讓參加者回想、思考、回應;因為他們的感受和發現,才最真實反映營會活動的成效。

其實工作人員也當在活動後作解說,檢視在帶領過程中的觀察、體會、理解與學習。與參加者一樣,工作人員每一次的參與皆是一次學習成長的機會,同時亦作為下一次帶領活動的預備。

解說中,最重要是能夠開放地聆聽,包容不同的意見,嘗試多角度去思考。虛懷若谷,有容乃大,惟有以謙卑的胸懷,才可能持續有力地與青少年同行。

小貼士:
▶透過溝通及觀察,認真的了解參加者需要,如觀察參加者的步伐、眼神、回應等。
▶忍耐參加者會帶着不同心情、期望和節奏進入營會,宜等待時機,用問題或活動將參加者的節奏拉近及同步,然後才開始活動。
▶活動後的解說,要提出問題讓參加者回想、思考、回應,可深化部分回應中的重點;工作人員的活動後解說也是同樣重要,時刻保持開放的態度聆聽、謙卑的心作反思。

  • Share: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