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verage
yahoo!新聞 : 專訪《Breakazine》停刊 高峰銷量1萬本 編採團隊:求真精神不褪色

原文連結: https://hk.news.yahoo.com/%E5%B0%88%E8%A8%AA%EF%BD%9C%E3%80%8Abreakazine%E3%80%8B%E5%81%9C%E5%88%8A-%E9%AB%98%E5%B3%B0%E9%8A%B7%E9%87%8F1%E8%90%AC%E6%9C%AC-%E9%9B%A3%E6%8A%B5%E8%AE%80%E8%80%85%E6%B5%81%E5%A4%B1%E3%80%81%E5%A4%A5%E4%BC%B4%E9%9B%A2%E6%B8%AF-%E7%B7%A8%E6%8E%A1%E5%9C%98%E9%9A%8A%EF%BC%9A%E6%B1%82%E7%9C%9F%E7%B2%BE%E7%A5%9E%E4%B8%8D%E8%A4%AA%E8%89%B2%EF%BD%9Cyahoo-230014639.html?guccounter=1&guce_referrer=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&guce_referrer_sig=AQAAANiFSN799Lfo-_UBHzc8A-xnugPFsxmj5flgDE7GHMDQYqhFgR3hFQAdWQqRvJPgCaHc0desNJ9dRuVHn87CGfiv-D4NxCnSrp6-6IKkSMnxXENO9ytOywONKeKgmdfZJskfv260hLbpKVrkH4xvHrK45z5zbKwdhQShUFXQJYtP 【Yahoo新聞報道】自《Breakazine 突破書誌》最後一期今年 4 月出版,以「Asking in Truth」為題,向讀者、書店、攝影師、設計師等,叩問對這本創刊 16 年的專題刊物最坦誠的看法。自去年 7 月預告停刊,這場告別長達一年多,至本月回顧展作結,跟讀者好好說再見。總編輯阿彼與 3 位編輯接受《Yahoo! 新聞》專訪時坦言,停刊除了因為虧蝕,還受社會轉變影響,書誌無法以一貫形式有效傳遞「實驗求真」的價值。他們需要空間重新理解和思考如何繼續與年輕人同行,傳承書誌堅守的價值。 因通識科創刊 「實驗求真、為變革而生」 2009 年,突破出版社為回應通識科需求而創立《Breakazine》,創刊號「去吧!通識兵團」開宗明義,鼓勵青少年理解社會現象及建立自身價值觀,往後發展出「實驗求真、為變革而生」的書誌宗旨。書刊初期主力在學校發展,加上在書店、便利店發售,印刷量高峰在 2012年,每期發行多達 1 萬本,擁有 5200 名訂戶。編採團隊每期邀請民間倡議組織和專業人士聯手探討特定主題,涉獵政策、社會、時事、個人、藝術、環保等,其紙本美術設計也是特色之一。 民間協作 時事議題融入紙本體驗 例如第 048 期「香港命水」以本港水資源為題,與綠惜地球前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追尋東江水地理和歷史源頭,也從本地河流探討城市規劃和生態。封面用 UV.....

More

Coverage
經濟日報:漫畫迷醫生以筆桿交織奇幻世界 讓小說成突破人生謎題之鏡

寫過探討輕生的懸疑小說《介錯人》,再出版以殘疾運動員與領航員參與三項鐵人賽事為題的作品《鐵人1.5》。作者永若晴絕少重複自己,總以書寫全新題材的小說為目標;或許更因為身為精神科駐院醫生,每天接觸一個個血肉生命,耳聞目睹一道道人生謎題,令其小說有迂迴情節亦呈現曲折人生,帶讀者進入現實與奇幻交錯的荒地。

More

Coverage
經濟日報 : 作家米哈 X 心理治療師連倩妤 藉簡單書寫療癒身心

報道日期︰2025年6月28日       版面︰副刊      文︰林蕙芝 作家米哈、心理治療師連倩妤,在逼狹而高壓的香港成長,都曾經歷焦躁、擔憂以至創傷;當他倆不約而同透過寫作安定心神,感受當中的神奇療效時,就合著文章,提倡簡易的寫作練習來癒癒身心,「我們希望城市仍有一個位置,讓每個人至少能放心地完成一件事,那就是『放心寫作』。」 翻開最新出版的《放心寫作》一書,簡單線條的手繪貓畫作封面,配上小巧精緻的裝幀設計,乍看像昭和年代的短篇小說集—— 而這書蘊含的,卻是作者對苦難的叩問。 發現叙事治療之意義 作者之一連倩妤說此書源起自她兩位好友輕生;當時她心靈重創,滿是自責與眼淚:「那年是2022年,當時我是米哈老師的寫作班學生,他鼓勵我把悲傷轉化,並寫成兩個故事。寫完說不上完全釋懷,但心靈好像輕省了,眼淚也沒再直流;」 她想到叙事治療,「叙事治療大師Michael White(麥克·懷特)說一個人重複說自己傷痛的故事,可藉此重建意義,產生治癒能力。在我輔導的個案中,也曾有一位經歷父親家暴的女孩,透過叙述細節,從中發現她其實保護了弟妹,明白到自己也是英雄!敘事治療為她帶來了新的視角。」 當連倩妤把個人經歷結合專業知識,向亦師亦友的米哈分享,他想到自己也在尋問類似的事,「近年我於電台主持《是日快樂》、在大學教書,關心的命題正是人的快樂與存在,這真是又大又難的課題,」當發現自己寫作時最快樂,慢慢又認識到expressive writing及叙事寫作等概念,「這方面我顯然知識不足,若要專業地做這件事,就要請連倩妤『入鏡』了—— 於是我建議不如合寫專欄,希望讀者像我們一樣,用寫作來療癒傷口,以至能『放心』過活。」 送上心靈短文的療方 因此2022年中旬,他倆開始在報章刊登每週一篇《放心寫作》專欄。然而二人背景迥異,合寫過程是順利還是迂迴?「我們早一兩個星期開始構思題目,有時我先寫,有時她先寫;她運用輔導知識,我則負責在文字上執著;」若內容觸碰不安的情緒或受傷經歷,他們在文字表達往往更小心謹慎,米哈進一步解釋:「這始終不是一對一的治療,用字要準確,不宜過火,令讀者閱讀及完成練習後能平衡情緒;這絕對有賴她的專業。」 慢慢咀嚼從專欄精選50篇文章及寫作練習指引結集成的小書,竟也分不清是米哈還是連倩妤是哪篇文章的主筆;蓋因二人的思考與關注,愈寫愈相近,皆是鼓勵回憶、留心環顧與個人細微情緒、學習鑑賞藝術,或嘗試拓闊想像空間等,這些返回內心深處的提示,總在文章中反覆出現。 過於敏感可成為負擔 米哈說頗受《失樂園》作者渡邊淳一醫生提出的「鈍感力」影響。在節奏快速而資訊爆炸的今天,過於敏感可能成為負擔,鈍感卻可能帶來輕鬆心情及不易受挫的心態,「這書的短文,一方面也鼓勵大家專注與敏感當下,同時也練習鈍感,別過於激烈地對某些影響情緒的事情有反應。」二人的文章,令人反思生活的快與慢、尖與鈍;讀者就如看探戈舞般,自然而然地跳進文字世界,以閱讀及寫作享受當中微妙的平衡,從而自在地放鬆心情。 明明是完整的合著,二人竟謙稱只寫了「半本書」,連倩妤說:「其實我們只負責開個頭,讀者要繼續經歷及書寫自己的故事,去延續這書的生命。」 誠然,即使獲大師傳授心法,每個人要擁有真正的「放心」,終究還須獨力完成各自的人生功課。

More

News_center
突破機構全港賣旗日審計報告

  下載2025年1月25日突破機構全港賣旗日審計報告 中文版 ENG    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