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報道
明周:【情緒健康展覽】EMO纏擾 怎樣「反彈」?五招鍛煉「心靈抗逆肌」?

常聽到「心靈抗逆力」一詞,但這究竟是甚麼意思呢?馮文傑說,心靈抗逆力的英文是「Resilience」,但他認為,將「Resilience」翻譯成「抗逆力」,似乎未能完全傳達其真正的含義。「一提到抗逆力,在中文的語境,總有一種感覺是要迎難而上,解決困難。但『Resilience』所説的是,到底這個人的心靈有沒有一種韌性,一種flexibility(彈性),在面對逆境的時候,能夠反彈過來。」他解釋道。

更多

媒體報道
經濟日報: Z世代問題同樣是成人問題 青年工作者著書 倡兩代彼此共學

此書最根本的提問,是成年人如何回應青少年尋問「我是誰?」:「這是成長理論最基本概念,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身份。但成年人往往忘記人在成長過程有許多人的影響與參與。每個人應有相當部分與其他人一起建構,才能邁向成長的整全。」

更多

媒體報道
明報: 黃進曦駐山畫城 留未變之景與青年村人影

黃進曦將創作視為「一個令我在變之前可以畫低佢」的機會。首先畫下的,是《突破日常:造在山上的青年村》。畫中場景,讓觀者與黃進曦一齊站在更高處,俯瞰青年村,亦遠眺山下的海與更遠處的吐露港和八仙嶺。他解釋,行走在青年村中尋找靈感時,他的目光被大門上的一句話吸引——「城造在山上,是不能隱藏的」......

更多

新聞稿
新聞稿: 6成青年以成績定義自己呈「條件式自尊」 愈以父母期望為目標「條件式自尊」愈高 無條件接納則有助提高自尊

研究發現78.3%青少年以父母對成績期望設定成自己的目標,而近6成青少年以成績定義自己價值,呈「條件式自尊」傾向。分析指出,青少年愈以父母對成績期望為目標,愈傾向「條件式自尊」。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,條件式自尊會削弱青少年自尊感,而無條件接納有助青少年提高自尊感及展現真實自我。

更多